第八十九節 張總管二路取石城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2)
仁貴當下傳令,勿殺降眾,勒馬催動後軍,乘勢殺上天山。朱厥不能抵擋,引守軍棄下寨柵逃走。仁貴據了天山。忽前邊金鼓大振,哨馬回報:“乃是李世勣、張亮二路兵馬,見天山隘口殺氣衝天,在此抄出救應。”仁貴接著,就在寨柵屯下兵馬。俱知誅萬家三兄弟之事。世勣聽罷,悚然曰:“公之膽力,古之惡來不過是也。”張亮亦曰:“天山如此險峻,公以五千步騎連破萬家之眾數萬。吾等連日戰勝,不及將軍三箭之功也。”仁貴曰:“誤得小勝,何足掛齒。”李世勣曰:“機會難遇。乘破竹之勢,取石城唾手可得矣。”仁貴曰:“公言正合吾意。”於是催動三軍,殺奔石城而來。
且說樊虎、張豪、黃班三將,引部落正與唐兵鏖戰,從辰至午,虜眾不退。李世勣當先引勒騎二萬,衝入虜陣,樊虎見唐兵四下迸集,急走入石城。薛仁貴一騎直趕至城邊,虜眾堅閉城門,再不敢出。世勣分兵四麵圍之。城中聽得萬家人馬盡被殄滅,眾部落無不膽寒,號天踴地而哭曰:“我等賴萬姓英雄,自守鐵勒國,誰想為救他人,至此喪折殆盡。再何麵目複回也?”言罷,各人欲出城死戰,以報冤仇。樊虎曰:“乘今便出,正中唐人計策。此石城四下是山。後麵雖被唐兵奪了,彼亦不能居守。且城中自有一年糧草。敵人深入,亦自疑慮。我等坐據其中,四圍準備戰守之具,仍遣人往高麗起傾國兵馬來救。唐兵前慮安市,後有吾等,必生退心。候救兵一集,四麵攻擊,足可以報此仇也。”眾人依其議。四門築起重壘,為守禦之計,一麵遣人往高麗求救,遂按兵不出。
是時太宗已得捷音。及聞石城攻打未下,安市守禦益固,因手敕諸道令協力攻擊。值初冬,朔風驟起,塞外天寒,又早軍中糧運不繼,將士皆有思鄉之念。長孫無忌乃率近待(侍)入禦前諫曰:“陛下親禦六龍,渡遼海之險,深入重地,將行天討。今麗兵消折者十八九,吾軍傷亡者亦不少。雖連得其數城,域外封邑,不為中國之增損也。目今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眾情懷歸。陛下每以父母之心為心,何獨於高麗而必欲降服,以苦久征之士乎?如今諸將俱建奇功,高麗君、臣亦已喪膽。不若班師回鑾駕,蘇醒軍民。度外小醜,陛下必計較也。
”太宗見(聞)無忌所言,沉吟不決,乃曰:“寡人不能平服遼東,誠恐後世複為邊患,非長久計矣。”近臣皆曰:“蓋蘇文雖今為暴,陛下後世以德化之,兵患自息也。何必揚威武以服人哉?”太宗見眾臣力諫,且以久師在外,太子幼年,遂納其言。因敕下各營,準備班師。各營軍士聞此消息,無不踴躍歡呼。李世勣、張亮、張士貴水陸兵馬俱抽回聽候。太宗召世勣至禦前,謂之曰:“吾軍自出長安,戰無堅陣,攻無完城,其餘州、邑,聞寡人風聲,盡皆降附,惟安市城守將誌堅,軍民齊力。雖是抗拒寡人,而其忠義可嘉。卿於城下,將東西營兵馬,各齊整披掛,繞城行了一回,然後旋師。世勣領命去了。太宗又召過契苾何力,引軍馬先出遼海俟候。遞報入長安。契苾何力亦領旨去訖。當下分撥已定,一麵交有司官通知各處:“明日起發。”
且說李世勣已早吩咐東、西二營兵馬,披掛已備,人各刀槍出鞘,弓弩離弦。次日,於城下依隊伍而行。但見旌旗蔽日,盔甲鮮明,兩下金鼓齊鳴,都將安市城圍了一匝。早有守軍報入城中:“唐天子已回禦駕,各營班師。”麗將梁萬春率眾將登城觀望,見城下人馬整齊,衣袍燦映,各依隊伍而行,繩然不亂。麗兵暗暗喝采。梁萬春曰:“久聞秦王之兵所向無敵,今日見其威儀,果的不虛也。”忽中軍風卷起一麵龍鳳日月旗,旗下開展黃羅傘。眾將前擁後湧,簇住一道鑾駕。金鼓聲近,將至城濠邊。梁萬春等知是唐天子過來,眾人城上各跪下,齊聲拜辭聖駕。前後報入中軍,太宗知的,命有司取絹縑一百匹,以賜梁萬春等。不移時,有司官即遞過絹嫌,令城上縋木板而下受之。有司乃曰:“此絹天子賜汝等事君之忠,守城誌堅者也。”麗兵得賜,城頂拜謝之聲,振動禦前。太宗兵馬前後離了安市,至白岩城屯紮。因敕下各營,集將士大賞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