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風雨歸程(5)(1 / 3)

高雪梅端起半小碗白酒,掃視大家一眼,笑吟吟地說道:“有人見到過我喝白酒了嗎?沒有?那好,我的任務就是保證大家吃好喝好。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我也盡了最大努力,好壞請大家包涵。今天要有藏量的,就是瞧不起我和夏風。我先幹為敬。”

她的兄弟媳婦怕她不勝酒力,剛要替她喝,不料她已經隨著話音喝了下去。客人們不禁有點咂舌,原本有著些許傷感的氣氛立時活躍起來。喝到後來,哭的笑的說的唱的不一而足,一直鬧騰到後半夜,大家才盡興而去。

正月十六上午,姚主任親自帶著一輛麵包車三輛卡車,早早就趕到石橋。村裏幫忙的男男女女來了很多,根本就用不著夏風兩口子動手,到10點鍾就已經收拾得利利索索。臨上車的時候,夏風看媽媽又掉眼淚了,不得不強裝笑臉跟鄰居們道別。倒是兩個孩子“少年不知愁滋味”,歡天喜地陪著奶奶上了麵包車。

開車的時候,原本晴朗的天空,飄起了蕩蕩悠悠的清雪,使得遠山近樹都變得迷茫起來。夏風癡癡地看著車窗外飛快向後掠去的景物,深深歎了一口氣。賀知章當年“少小離家老大回”,而自己壯年方才離家,不知將來回來時可會有兒童“笑問客從何處來”……

12.跨過崎嶇是坦途

一個人的一生,無論他具有什麼樣的天賦,也不管他付出多少努力,最終的成功都一定離不開客觀環境。這猶如一個演員,倘若沒有舞台沒有觀眾,那麼他是不會成名成家的。由此可見,客觀條件對具體人物、具體事件的影響,是難以忽略的。

對於夏風來說,他走出的這半是被動半是主動、半是勉強半是自願的一步,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來到北郊以後,由於客觀條件更為有利,他的事業也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首先是接觸人群的廣度和層次有了明顯的不同,這極大拓寬了夏風的視野和思路。更高的追求使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企業發展方向、產品結構調整和新技術研發等具體事務上,使他原本就沉默寡言的性格愈加顯得深沉,似乎時時都在若有所思。

夏風所領銜的企業命名為樓房市石油化工廠。在他的帶領下,實現了當年建廠、當年投產,而且當年創利40多萬元。翌年,夏風相繼開發出熱處理淬火油等新產品,石油化工廠通過二級計量單位審查,化驗室也被省質量監督局認證為省石油化工產品第二檢測站。石油化工廠由此聲名鵲起,一舉成為省石化局圈定的8個定點廠之一。

北郊辦事處領導對夏風的工作業績十分滿意,1988年為他單獨建了一棟麵積達31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還擁有一處近400平方米的院落。到1989年,夏風帶來的8名工人全家戶口都落到市郊。高雪梅在此事上的心事比夏風更多,她瞞著夏風直接找到王書記(當年的王主任),把夏風的兩個哥哥和她自己的兩個弟弟四家的戶口也一起辦了進來。夏風知道後,不滿地說:“這完全是額外的,我們的要求有點過分了。你想過沒有,辦完戶口,緊接著就涉及12家蓋房子所需的宅基地,對辦事處來說這是不小的負擔。已經辦了也就辦了,以後遇到這樣的大事你不要自作主張,必須提前打個招呼,我們不能給別人出難題。”

“好好好,僅此一次,下不為例。”高雪梅嬉笑著答應道。其實在她心裏,這件事辦完,再也沒有什麼大事需要她出頭辦理了。

那一年夏天,夏風被吸收加入了共產黨,同時被選為黨委委員。

有這樣一個說法:機會隻青睞有準備的人。夏風本來對這個說法並不十分認同,但又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一種規律。盡管世事也會時有意外,然而,意外畢竟是一種不可控因素,倘若沒有必要的準備和積累,所謂機會,無疑隻會是海市蜃樓。

1990年底,石油化工廠迎來了一個堪稱標誌性的事件,那年12月份,石油化工廠的銷售人員得到一個信息: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全國最大的冶金機械軋輥廠,要通過國際招標采購400噸專用淬火油,用於生產出口的大型軋輥熱處理。在有意向參與投標的企業中,既有國外公司,也有國內的國有大型石化企業。

一次性銷售400噸淬火油,對任何一個淬火油生產廠都是足以引起重視的大訂單。當時石油化工廠的銷售科李科長,是從軸承廠退休的一位副處長,他在向夏風談起這件事的時候,並沒有抱什麼希望。在他看來,對於剛剛進入這一領域、羽毛未豐的小小鄉鎮企業來說,要直接和外國公司和國企競爭,這是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

不料夏風聽到這個信息,卻表現出一種初生牛犢般的勇氣。他沉吟了一會兒,詢問了有關情況,最後對李科長說:“你馬上到機械軋輥廠去一趟,詳細了解一下具體要求,我們也參加競標。”

李科長吃驚地睜大眼睛,囁嚅著說:“我們……能行嗎?”

“出水才見兩腿泥嘛。”夏風堅定地說,“行與不行,試過才知道。如果我們連這點勇氣都沒有,將來還怎麼生存發展?哪怕競標失敗,起碼可以知道我們敗在何處,以利再戰。從現在開始,你放下其他工作,拿出誌在必得的勇氣,集中精力籌劃投標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