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1)(2 / 3)

閑話且不說。隻因是年米貴,那寺中僧侶頗多,坐食煩難。平日檀越也為年荒米少,不來布施。又兼民窮財盡,餓殍盈途,盜賊充斥,募化無路。那洞庭山住在太湖中間,非舟楫不能往來。寺僧平時吃著十方,此際料沒得有淩波出險、載米上門的了。真個是:

香積廚中無宿食,淨明缽裏少餘糧。

寺僧無計奈何。內中有一僧,法名辨悟,開言對大眾道:

“寺中僧徒不少,非得四五十石米不能度此荒年。如今料無此大施主,難道抄了手坐看餓死不成?我想白侍郎《金剛經》真跡,是累朝相傳至寶,何不將此件到城中,尋個識古董人家,當他些米糧且度一歲。到來年有收,再圖取贖,未為遲也。”住持道:“相傳此經值價不少,徒然守著他,救不得饑餓,真是戤米囤餓殺了。把他去當米,誠是算計。但如此年時,那裏撞得個人肯出這樣閑錢,當這樣冷貨?隻怕空費著說話罷了。”辨悟道:“此時要遇個識寶太師,委是不能勾。想起來隻有山塘上王相國府當內嚴都管,他是本山人,乃是本房檀越,就中與我獨厚。這卷白侍郎的經,他雖未必識得,卻也多曾聽得。憑著我一半麵皮,挨當他幾十挑米眉批:麵皮錢,敢是有的。”眾僧齊聲道:“既然如此,事不宜遲,隻索就過湖去走走。”

住持走去房中,廂內捧出經來,外邊是宋錦包袱包著,揭開裏頭看時,卻是冊葉一般裝的,多年不經裱褙,糨氣已無,周圍鑲紙多泛浮了眉批:足見寺僧不珍重住持道:“此是傳名的古物,如此零落了,知他有甚好處?今將去與人家藏放得好些,不要失脫了些便好。”眾人道:“且未知當得來當不來,不必先自耽憂。”辨悟道:“依著我說,當便或者當得來。隻是救一時之急,贖取時這項錢糧還不知出在那裏!”眾人道:“且到贖時再做計較,眼下隻是米要緊,不必多疑了。”當下雇了船隻,辨悟叫個道人隨了,帶了經包,一麵過湖到山塘上來。

行至相府門前,遠遠望去,隻見嚴都管正在當中坐地。

辨悟上前稽首,相見已畢,嚴都管便問道:“師父何事下顧?”辨悟道:“有一件事,特來與都管商量,務要都管玉成則個。”都管道:“且說看何事。可以從命,無不應承。”

辨悟道:“敝寺人眾缺欠齋糧,目今年荒米貴,無計可施。

寺中祖傳《金剛經》,是唐朝白侍郎真筆,相傳價值千金,想都管平日也曉得這話的。意欲將此卷當在府上鋪中,得應付米百來石,度過荒年,救取合寺人眾生命,實是無量功德。”嚴都管道:“是甚希罕東西,金銀寶貝做的,值此價錢?我雖曾聽見老爺與賓客們常說,真是千聞不如一見。師父且與我看看再商量。”辨悟在道人手裏接過包來,打開看時,多是零零落落的舊紙。嚴都管道:“我隻說是怎麼樣金碧輝煌的,元來是這等悔氣色臉,到不如外邊這包還花碌碌好看,如何說得值多少東西!眉批:不在行光景逼真。”都管強不知以為知的,逐葉翻翻,一直翻到後麵去,看見本府有許多大鄉宦名字及圖書在上麵,連主人也有題跋手書印章,方喜動顏色道:“這等看起來,大略也值些東西,我家老爺才肯寫名字在上麵。

除非為我家老爺這名字多值了百來兩銀子,也不見得眉批:子誠齊人也

我與師父相處中,又是救濟好事,雖是百石不能勾,我與師父五十石去罷。眉批:果然蘇人殺米價。”辨悟道:“多當多贖,少當少贖。就是五十石也罷,省得擔子重了,他日回贖難措處。”當下嚴都管將經包袱得好了,捧了進去。終久是相府門中手段,做事不小,當真出來寫了一張當票,當米五十石,付與辨悟道:“人情當的,不要看容易了。”說罷,便叫開倉斛發。

辨悟同道人雇了腳夫,將米一斛一斛的盤明下船,謝別了都管,千歡萬喜,載回寺中不題。

且說這相國夫人,平時極是好善,尊重的是佛家弟子,敬奉的是佛家經卷。那年冬底,都管當中送進一年簿籍到夫人處查算,一向因過歲新正,忙忙未及簡勘。此時已值二月中旬,偶然閑手揭開一葉看去,內一行寫著“薑字五十九號,當洞庭山某寺《金剛經》一卷,本米五十石”。夫人道:“奇怪!是何經卷,當了許多米去?”猛然想道:“常見相公說道:‘洞庭山寺內有卷《金剛經》,是山門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