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掉國家貴族集團,僅僅是一切開始的第一步。整個克米亞王宮都要經曆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將其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尤其是King所期望的國家。
將整個裏斯德中的貴族全部鏟除,該抓的人一個都沒有跑掉。莉芳塔娜也被重新歸正,不過大局的主導已經開始旁落,正在向克米亞現在的攝政王,未來的統治者King傾斜了。
因為清除掉了大量的貴族大臣,可是國家還需要運行。故此在這裏被做上了文章,現在還屬於攝政王的King,任命了擁有相應管理能力的狂熱者。這些成為了後來他真正能夠完全掌權的基石。
“命令各地的貴族,要麼放下手中的貴族身份,要麼準備好棺材!”
當然不可能真的白白的讓貴族毫無條件的放下,多少國家會給予收回爵位的補償。否則必然會激起所有貴族的反抗,到時候已經風雨飄搖的克米亞,將會墜入萬劫不複之地。
同時King還利用他攝政王與莉芳塔娜女王的身份,聯合傳達了一條政令:“立即停止對蘇維王宮的戰爭,將克米亞幾十年來掠奪的蘇維王國土地,全部還給蘇維王國!願意與蘇維建立長久的同盟關係。”
軒然大波是肯定的,其實在王宮之中,莉芳塔娜就為此事和King差點吵了一架。認為這些都是克米亞王國的前輩,用鮮血所占領的土地,不應該就這樣被輕易的放棄掉。
可是在當King對她分析了當下的局勢後,還是同意了這一項政令,在文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蓋上了印章。
至於為什麼可能有些人會想不通,但是身為王者看的更遠。原因無他:克米亞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這樣的戰爭!
亞曆山大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卻最後在他死後立刻就土崩瓦解。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結果卻也是在其死後,一個不可一世的帝國迅速崩塌。這是為什麼?很簡單,就是因為戰爭!
無論是西方的亞曆山大還是天朝古代的秦始皇,一生都是在不停的對外擴張與戰爭。亞曆山大想要鯨吞印度,秦帝國年年北伐匈奴。最終因為過度的戰爭,使得兩個在曆史上最重要的帝國,變成了隻有一代人的宏圖偉業。
羅德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他接受的時候盡管國家不是全盛的巔峰時期,可是在軍事力量上卻也算的上強大。四個強大軍團共有超過四十萬人的大軍!這幾乎能夠與一些帝國相比的存在。
可是結果怎麼樣?克米亞從他的手上迅速衰落,自己更是被貴族所害死。原本一個好端端的強大王宮,硬生生的被他推入了風雨飄搖的境地。
莉芳塔娜深知克米亞需要和平,現在唯一還有戰爭的就是北方的蘇維王宮。隻要與蘇維王宮停戰,克米亞才能夠真正的開始解決自己的內部問題,靜下心來治療自己的病。
現任蘇維王國的國王,亞特“喬裏爾三世”在得到克米亞王國來使帶來的話後,感到了十分的驚訝。
歸還六十年來蘇維王宮丟失的土地,這幾乎是差不多三四個大小的行省土地,土地麵積足足兩萬裏有餘!想一想看一個才十幾二十來萬裏土地的王國,能夠有多少個這樣的土地?現在就這樣說送就送了。
要知道不久前克米亞還將南方兩個行省給了神族做為教區,現在整個克米亞又要送出三四個行省。剩下的土地還能有多少?東部更是大多數貴族勢力盤踞,頂了天也隻有西部幾個行省了。
喬裏爾三世算計了一下,覺得這樣見好就收很好,畢竟這一次他可是動員了全國的兵力,甚至拉上了一些壯婦參軍。整個蘇維王國生產力已經跌入到了最低穀,若是在長此以往可能連後勤也將會崩潰。所以還要堅持戰爭,絕對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
可是就當他準備接收的時候,有大臣立刻跑上來阻止:“陛下,萬萬不可!”
並且也給出了一個理由:“這些地區已經被克米亞統治了超過六十年,如果按照二十年一代人來算,都已經被統治了超過三代人!必然都已經接受了克米亞是他們祖國,而並不是現在衰落的蘇維王國!”
說的不錯,這些地區已經被克米亞統治了至少三代人,多少已經接受了自己是克米亞人的事實。現在如果蘇維王國冒然的接手,不僅不會為蘇維王宮帶來任何的好處,相反還會為了控製這些地方,消耗本已經損耗無幾的國力。這絕對不利於現在的蘇維王國發展。
亞特國王不是笨蛋,知道這位大臣說的不是沒有道理,可是上萬裏的土地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怎麼可能說不要就不要呢?好歹這些地方還曾經是蘇維王國自己的土地,現在收回了也是積功的事情,那裏有不要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