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初鳴 第四章 學堂(1 / 2)

到了學裏,先生見得柳昭,很是關心了幾句。這位先生姓許諱淵,是個老秀才,當年跟秦秀才也有些交情,柳昭在許先生辦的私塾裏頭,卻是受了不少優待,束脩什麼的,減少了太明顯,但是,許先生往往會找借口,送柳昭一些紙筆書本什麼的,柳昭的閱讀量,明顯要比他那些同窗多不少,也是因為許先生對柳昭開放了他的書房,他可以經常去借書抄書,因此,對這位先生,柳昭很是感激。

因為縣試沒有多久了,許先生主要還是給幾個縣試的學生做一些考前輔導,跟他們說縣試的考試內容還有範圍,至於其他的學生,許先生直接讓他們讀書練字去了。縣試也稱童生試,考出來就是童生,勉強算是有個功名了,考的東西也是最基礎的,多半是看考生對於經典的記憶理解情況,無非就是帖經,釋義,在寫上一兩首試帖詩,除了正確率之外,看的就是書法還有家世背|景之類的了,比如說縣裏的鄉紳一流,隻要他們的兒孫不會太過不成器,答卷亂七八糟,不知所雲,否則的話,縣令都會高抬貴手,給他們一個童生的名頭。反正童生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特權,不如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都方便。

帖經,釋義什麼的,靠的就是平常的功夫,而試帖詩,就算是主觀題了,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唐詩,前朝楚詩文算是發展到了一個相對昌盛的時期,科舉也是差不多前朝的時候才算是成為了朝廷選拔人才的最普遍手段,也是寒門子弟出頭最大的希望,前朝詩風盛行,科舉不管是哪個階段,你要是不會作詩,那算是完蛋,這樣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了本朝,估計還會繼續延續下去。

雖說試帖詩格律平仄相對固定,但是,做得好與不好,就得看個人的水平和靈性了,有靈性的人,哪怕做個打油詩,都有些清新自然的味道,若是缺了這個本事,那麼,即便是刻意堆砌文辭,也叫人難以欣賞了。

許先生這會兒也不指望這點時間能保證學生就真的能做出什麼多好的詩篇來了,隻是如同填鴨一樣,將各種詩詞的格律叫他們硬背下來,還有各個韻腳對應的字詞,總之,不能在平仄韻腳上出現問題,其他的,就讓他們自個發揮了。

許先生將該說的說得差不多了,就出了題目,讓下麵的學生草擬詩稿,回頭他來點評。

柳昭對作詩毫無壓力,他在圖書館上班,除了一些生僻的專業書籍,什麼雜七雜八的書都看過,古代詩詞什麼的自然也沒放過,何況,他如今腦子好得不行,似乎以前看過的那些書都像是印在了腦子裏一樣,稍微一轉,就能回憶起來。

兩個世界的文化背/景相似,但是哪怕是他們所學的經典,卻都有些不同,這裏也有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候,儒家也是最終成了勝利者,但是卻沒有孔子孟子,卻有《儒經》等諸多的儒家經典以及各代儒家先賢的集注,若非柳昭完全融合了原身的記憶,他還真拿這個世界的科舉沒什麼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