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羅幹事說的,我真是熱血沸騰,我了個去,這可是《蘭亭序》啊,就連我這文化水平的都知道的寶貝啊!這如果真挖到了,可是國寶啊!怎麼著賣給百十萬的應該不成問題啊。師傅瞪我一眼,“瞅你這點出息,這要賣,怎麼也值千萬呢!”
“嗬嗬,二位多慮了。”王老笑道,“如果此次能尋得此物,是賣不得的,這是國家級文物,即使流傳到市麵上,也無人敢買賣的。”
“啊,那還挖他幹嘛。”四哥有些沮喪道。
“首長自有安排,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到寶藏。”
終於知道了目標,雖然前麵還有很多疑問,以後還會發生什麼也無法預料,但既然已經到了這裏,就服從首長的安排,找到寶藏,再揭開古玉之謎。
目標是蘭渚山,並非是堅固如山的皇陵,因此如果開挖的話不會費那麼大的周章,羅幹事組織了五名助手準備工具,並已經知會當地政府,一路綠燈順利的到達蘭渚山。
蘭渚山位於會稽山北側,當年王羲之書《蘭亭序》的蘭亭就在其山麓。下車後我們一行數人並沒有沿著遊道前往蘭亭,轉過早已建成的蘭亭森林公園,進入了會稽山山麓內部。
浙北地區水氣豐腴,相對當年我們去的湖北黃山頭,這裏要更濕潤些。此次隨著羅幹事前往,就不需要師傅尋龍點穴的找尋墓址,而且羅幹事也有說過,王羲之的墓自古就是個迷,此處的墓址是不可能通過尋常的點穴方式找到。隨著漸漸爬高,霧氣也升了上來,再爬過一片竹林後,羅幹事指著一片山間空地道,“好了,我們到了。”
空地麵積不大,有個百十平方,一側靠近竹林,三側平坦開闊。從此處望出去恰是山口位置。
“嗯,聚水藏風,算得上是一塊吉地。”師傅點點頭道。
“不錯,我們得知的信息,王羲之在蘭渚山的墓地,就在這下方。”羅幹事指揮助手拿出回聲聲納探測器,吳老板當初尋找建陵地宮入口時使用的也是這種儀器,在空地上找尋切入點。二十分鍾後,助手點頭示意找到了。有這麼多助手在,自然不用我們動手,幾名助手操起鐵鍬鐵鋤,在目標點上開始下挖。雖不是專業盜墓賊,但這些助手有一膀子力氣,也就半天功夫,一個還算規整的兩米寬,兩米長,八米深的坑洞就挖好了,一片已經坍塌了的墓牆裸露了出來。
師傅點點頭對羅幹事道,“下麵的活給我們爺仨了。”說完帶著我和四哥順著軟梯下入坑底。
下來剛落地,師傅就悄聲對我倆道,“現在咱們爺仨已經被逼上梁山了,之前所有的希望都泡湯,現在既然咱有機會親手挖這蒙昧以求的寶藏,那在挖的過程中你倆小犢子給我多長個心眼,一是這《蘭亭序》和《南禪賦》一樣,都是紙玩意,挖的過程中加點小心,別給弄壞了;二是這次挖完以後咱爺仨估計都沒再碰這寶藏的機會了,如果看到其他什麼寶貝啥的,你哥倆懂的,留個心眼,咱爺仨以後的生活就靠這一把了。”
“放心吧師傅,記得了!”
濕潤的氣候使得深入地下近十米的墓牆也濕滑無比,我和四哥操起錘頭,砸了半個鍾頭,在這片坍塌了的墓牆上砸出個一米寬的窟窿。窟窿後是一條也已坍塌的墓道,墓道的走向朝著竹林的方向延伸了進去。
竹子是個很神奇的植物,地上有多高,地下就有多深的根。墓道雖然在地下十多米處,但依舊能看到很多從上穿下的竹子的根須。估計也就是因為這些根須的保護,使得墓道曆經了千百年依舊沒有完全坍塌,保留下個半米多寬的通道。師傅回頭衝地麵上的羅幹事擺擺手,調亮了馬燈,帶著我和四哥鑽進了墓道。
掐指頭算下,這才是我第三次進古墓,但卻感覺自己如老手一般,也許是心態吧,因為一塊六棱古玉,自己已經被磨練的“無可奈何”了,這都什麼詞兒啊,但卻真是我又一次摸到古墓時的第一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