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點多。
要辦無損檢測設備工廠,要拍紀錄片,長上網要上線,還得時刻關注煤價,張上恨不得將自己掰成八瓣,一瓣去忙一件事就不用這麼煩了。
先把彭海柱那座煤礦交給國企,將老彭調去開檢測設備工廠。
2008年,小說改變電視劇,電影,動漫之類的ip還不是很紅火,這時的點娘雖然已是國內第一大小說網站,但盈利並不高。
張上從沒想過,自己寫的小說,自己沒有版權……要從人家手裏買回來。
那感覺就像蛋被針紮了個眼,想堵上,得先把血出幹淨了再說。
小說稿酬總共沒掙下五十萬,買版權卻要五十萬……
索性張同學財大氣粗,懶得扯皮,直接掏錢走人。
找導演是個難事,他沒太多時間一直盯著劇組,思索了一下,以前《舌尖》是央視拍的,導演叫陳什麼……給忘了。
約好馬城鵬,直接來到央視大樓,迎接他們的是副台長羅眀。
當老羅看到張同學遞給他一本美食流小說時,差點沒當場崩潰,要不是有馬城鵬的麵子,老子一巴掌就呼死你了。
這年頭小說也才剛火,改編電視劇電影沒一部能讓人看上眼的,還想找央視合作,你咋不上天呢?
“老馬,你在逗我玩吧?”
“這……”馬城鵬有點尷尬。
“羅叔,您看看我這書,讓編劇改一下肯定能拍個好紀錄片,碾壓同期電視劇不成問題,收視率絕對高,甚至能超過《故宮》。”張上真誠地說。
“……”羅眀想死,你超升我都不管,還想超過《故宮》紀錄片,看這麼厚的小說,我有毛病。
可是有馬城鵬的麵子在,他多少得留些情麵,勉為其難翻兩頁書,索然無味,想了想問:“你準備投資多少錢?”
“預計拍三季,每季一千萬吧。”
“這樣啊……”這費用也算大製作了,看來這小夥子資本挺雄厚,“你要拍紀錄片對吧?”
“嗯。”
“那我跟下麵說一下,你去紀錄頻道找人,看看有沒有願意接你這活兒的。”
“那謝謝羅叔了。”張上客氣地點頭。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逐步開放。
以前體製內的主持人、導演、編劇之類,接外麵的活兒根本想都別想,犯錯誤。
如今卻不再是什麼大事,放寬管製了,好些主持人上綜藝節目,娛樂節目撈金,台裏也不太管那麼多。
走廊裏,瞅著牆上的工作人員介紹照,張上一眼就瞧見一黑臉漢子,即便在笑的時候,眉間依然留存著兩道清晰的紋路,他叫陳嘵卿。
聽說是副台長介紹來的,嘵卿同誌不敢大意,隻說先研究一下你的小說,回頭給消息。
大概在體製內廝混的人工作都這麼嚴謹,哪怕其實他自己也想拍美食紀錄片,卻苦於沒有經費,也得先吊一吊你的胃口。
第三天,陳嘵卿的話令張同學懵逼……
“我覺得不能按你這原著來拍,那不是紀錄片,是動畫片,不如跟隨當下潮流,用名人來串場,第一集用小沈陽,第二集用張朝陽……”
“……”你還想用誰?
要不我給你請一個大明星加強團來?再搞個世紀美食節?
張上當場拍板拒絕。
陳嘵卿也是個有脾氣的文人,“名人怎麼了,名人加美食才有收視率。”
“那跟綜藝節目有什麼區別?”張上:“我們要拍真正的紀錄片,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找一個所謂的美食家,尋一個老店,吃了後嘖嘖稱讚,然後用一句外酥裏嫩的話打發觀眾,要麼找個技術高超的廚師,一邊教人做菜,一邊介紹理論知識,那有屁的看頭?”
“……”得,被一小後生給訓得抬不起頭。
張同學用半天時間講了自己的意見。
要用最接地氣的方法來拍攝,鏡頭細膩清晰,專門搞食物特寫,從最初的工藝到如何做出食物,全記錄下來。
再配合上聲畫和樸實的故事,拍出給人舒服甚至震撼的感覺,令人身臨其境,猶如親自跟隨美食感受成型的整個過程。
陳嘵卿隻得依著來,你有錢,你是大爺。
為了讓他有幹勁,張同學直接把第一季的1000萬資金轉過去。
老陳也不廢話,從紀錄頻道之外請來幾位掛職在央視下頭的分集導演,擬作為主創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