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章 遼東霸王公孫度(1 / 2)

踏著他那雙走遍山川的布履,迎著凜冽的風,帶著心中漸消的痛,台駘的腳步迎來了潔白的雪。當雙腳踏在雪地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時,台駘意識到匆匆間又是一個年頭了,而這麼多年,自己竟然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看看這個世界的風景,沒有好好欣賞欣賞這銀裝素裹的世界。除了和衛思芸在一起時,還能縱情山水,其他空餘時間,都不知所忙為何。

繼續西行,凜冽的寒風挾著漫天白雪刺痛著台駘的雙眼,讓他舉步維艱。朔風如嘶,雪似沙石,天空高遠,不見一隻飛鳥;大地空曠,難尋半點綠色。放眼望去,天幕四垂,幾叢枯死的草木迎風歎息。這樣惡劣的環境竟然是先渤海郡一步成為天下最安穩的地方,吸引了無數人逃難至此。

由於董卓掌控朝廷,往四方選派官吏,中郎將徐榮便向董卓推薦同郡人、前冀州刺史公孫度,董卓任命他為遼東郡太守。

公孫度,字升濟,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少隨父遷居玄菟郡(今朝鮮鹹鏡道一帶)。公孫度的父親公孫延,逃官到了玄菟郡,而公孫度卻做了郡吏。當時玄菟太守公孫琙的兒子公孫豹年方十八,但卻早折了。公孫度少時也叫公孫豹,又與公孫琙的兒子年齡相仿,公孫琙一見到他,就很喜愛他,送他去學習,並為他娶了妻。後來又向別人舉薦,讓他擔任尚書郎,後來又升任為冀州刺史,但因謠言,旋即被罷免。同鄉徐榮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將,他推薦公孫度做了遼東太守。但因公孫度是從玄菟郡的小官吏發跡的,所以遼東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

公孫度喜怒無常,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排除異己。在這之前,遼東屬國的公孫昭為鎮守襄平的縣令,他讓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擔任伍長。公孫度一上任,就將公孫昭抓了起來,在襄平市中將其鞭打而死。郡中豪門望族如田韶等家,與他無怨無仇,卻都被他找借口殺了。被他弄得家破人亡的,有一百多家,郡中人個個驚恐萬狀。他又東征高句驪,西征烏丸,威震海外。190年時,公孫度得知中原一帶正處於動亂之中,便對親信官吏柳毅、陽儀等說:“漢朝的統治將要完結,我要和你們一同建立起一個王國。”

當時襄平縣延裏祀社神的地方長了一塊大石頭,長一丈多,下麵有三塊小石頭做它的足。有人對公孫度說:“這塊石頭的形狀與漢宣帝的皇冠相似,它所在的延裏,又與你父親的名字相同。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應該擁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為輔佐。”公孫度更加高興。

原河內太守李敏,在郡中知名度很高,他反對公孫度的所作所為,又惟恐公孫度加害自己,於是帶領全家遷居到了一處海島。公孫度得知後,大為惱怒,掘開李敏父親的墳,打開棺材焚燒屍體,又誅滅了李氏宗族。

公孫度分遼東郡為遼西和中遼兩郡,分設太守之職,渡海收取青州的東萊各縣,設營州刺史;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孫延為建義侯。為漢朝的兩位祖先立廟宇,按照古製在襄平城南設壇,在郊外祭祀天地,親耕藉田,治理軍隊,出行時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著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

東漢末年,中土動亂,由於公孫度的銳意進取和苦心經營,使遼東地區獨樹一幟,獲得了暫時的安寧。公孫度的聲威遠傳海外,中原地區人士為了躲避戰亂紛紛歸附他,於是遼東成為一個重要的流民集聚地。

流寓遼東之人口,不僅有數量頗多之下層移民,而且有一批“越海避難”的山東儒學名士,如邴原、管寧等,皆為漢末之際的精英人物。他們在遼東,與割據統治者公孫度父子保持距離,不屈從,堅守士人的嚴正立場,主要致力於儒學教育,推動當地社會風俗的變革,從而在亂局中承擔起自身的文化使命。

台駘也是久聞遼東三龍的名聲,對這幾人也頗為關注,隻可惜一直沒有來得及跟他們接觸,此行正恰,會一會這遼東三賢。

管寧,字幼安,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臨朐東南)人。與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邴原並稱為“一龍”。管寧少年時與華歆是朋友,曾一起鋤菜,看到地上有一塊黃金,管寧繼續揮鋤不止,視黃金如同瓦礫,華歆卻將黃金拾起後又扔掉。人們從這件事上判斷出他們二人的優劣。

漢末天下大亂以後,管寧聽說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遼東。

管寧、邴原都以節操高尚而聞名於世,公孫度聽說他們來到遼東,便準備賓館,迎候二人。管寧見過公孫度,隻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之後就在山穀中修建小屋。

當時渡海避難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唯獨管寧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鄉。後來人們漸漸地在他的周圍落戶。不過一個月,就形成了村莊。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隻會見學者,不見其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