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孫策就已經開始揚名立萬了,但是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隨著孫策的聲名鵲起,南方也陷入了無休止的動蕩之中。
就在黃河以南一片戰亂的時候,台駘利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整軍擴備,屯田墾荒,又賣鹽賣糧,積累起來了雄厚的實力。
這一年來,台駘花了一半的時間用在巡視地方上麵。台駘知道,隨著自己對冀州實際掌控力的加深,其他各郡縣的變革也要慢慢提上日程。有了改革成功的渤海郡作為試點,雖然說改革的並不徹底,但是這個苗頭一起,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這段時間以來,在台駘的授意下,冀州各級官吏在一步步挑戰著豪強世族的底線。本身見到台駘
得了冀州沒有任何動作的他們,也意識到台駘終於要向自己開刀了,於是紛紛聯絡幽州公孫瓚,圖謀不軌之舉。
可是現在冀州得到基層百姓的大力支持,絕大多數的官員都是從南皮出來的,都能接受台駘的政策,基本上已經鐵板一塊。所以公孫瓚未敢妄動,隻是不時有些小的摩擦。台駘也不放在心上,隻令張燕一部緊盯公孫瓚的動向,隨時進行彙報。然後則繼續潛心發展,積聚力量。
管寧、邴原、劉政的授業計劃有條不紊的在冀州全麵展開,冀州政府對前來求學的學子大力補助,使其不用擔心衣食。這樣難免混來不學無術之徒,這時,當初討論的人格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所謂“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平等的人格是不存在的,同樣是人,難免良莠不齊,還是流於世俗的人眾多啊!沒有人會完全平視的看待別的人,要不鄙視,要不仰視。比較之心,人皆有之。
台駘無法處理這個問題,隻好製定考核,在出身上有教無類,在學業上則分門別類,針對不同的學生,教授相關的學識。因材施教,鼓勵學子發明創造,改變世界,做與眾不同的人。
雖然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小問題,但是前進的大車輪依然滾滾向前。二許的天機營和政經院相對來說就輕鬆一些,出自二人門下的都是精英。這三四年來得有上千學子被安排進軍隊和冀州各部門。看著自己教授出來的學子擔任軍政各職務,二許也很有成就感。
而遼東公孫度聽聞自己敬仰的兩位大儒包括劉政都在冀州任職,不禁勃然大怒,想要發兵攻打冀州,於是大力打造水軍,準備隨時渡海來戰。說起來可笑,因公孫度一怒,遼東便陷入了勞民傷財的整頓軍備當中。遼東不比冀州,隻不過是偏遠窮困之地,要不是蘇雙經常率商隊來這裏交易馬匹鐵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遼東經濟的發展,恐怕公孫度也不會自大到覺得自己能打進冀州。
在軍隊方麵,為了不讓將士懈怠,張郃設置了秋試和春試這種一年兩場的軍事比武。這一舉措大大促進了和平時期各營的爭強好勝之心。由於各兵種的差異,這些比試不僅分為各營之間的較量,還從各兵種內部決選出最優秀者。每次比試之後,台駘就會親自接見前三甲的個人和團隊,並令鐵庫府打造優勝金質勳章,各依情況進行表彰和獎勵。
可以說,張郃和台駘的這簡單的兩個措施,激發了全軍將士的蓬勃朝氣,保持了一支隊伍的戰鬥力和榮譽心,使得冀州軍不論是精氣神還是裝備戰鬥力,都成為當時各軍隊中的翹楚。
與此同時,由於公孫瓚對外族的政策,迫使鮮卑、烏桓紛紛南逃,牽招趁機收納精壯之人,編成突騎營。史阿對這些人素不待見,被台駘好一頓教導,才明白了什麼叫做借力打力,最後勉強放下心中成見,和牽招一起統領了這批突騎兵。
由於史阿心結難解,台駘令他一麵向牽招學習如何組建、教練騎兵,一麵讓他自己四處征募、選拔看的上眼的士兵,提供馬匹,任其自己折騰去了。誰知這史阿暗下決心,一定要比下牽招的外族突騎,於是賣力地請教程昱,又討好董昭,從二人處得來了不少好苗子的信息。於是一麵從將武堂選人,一麵遍尋各地武勇,並悉心教導,對手下不僅倍加關照,而且嚴厲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