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冀州,已經安定日久,財力和兵力都達到了鼎盛的狀態。沮授向台駘建議說:“此前,我曾向將軍獻計說,我們應該先趁機占據冀州,再向東拿下青州,再向西掃滅黑山賊張燕,然後,北上與幽州公孫瓚決戰。
打敗公孫瓚以後,匈奴烏桓這些異族也一定會順服您。
那時候,您占據四州,招攬天下英雄,坐擁百萬之眾。這樣,您就可以將漢天子迎接回洛陽,然後以天子的名義號令群雄,征討不順從您的人。
現在我們已經取得冀州數年有餘,人心思穩,軍政皆為翹楚,理當東下青州,北戰公孫。
但如今,天子流離失所,宗廟也殘敗毀壞。我看到各州、郡雖然表麵上都聲稱是義兵,實際上互相圖謀,並沒有憂國憂民的想法。
將軍現在兵強馬壯,將士聽命,如果您向西去迎接天子,遷都南皮,就可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積蓄兵馬,討伐不服從朝廷的叛逆,天下有誰能與您對抗?”
韓馥在一旁大搖其頭,說道:“漢朝王室的沒落,為時已久,如今要使它複興,不是太困難了嗎!而且英雄豪傑紛紛起兵,各據州、郡,部下人馬動輒數以萬計。這正是秦失其鹿,先得者為王的時機。現在,要是把天子迎接到自己身邊,一舉一動都要上表奏請服從天子,則自己權力減輕;不服從,則要蒙受違抗聖旨的罪名。這不是上策。”
沮授說:“現在迎接天子,既符合君臣大義,又是最有利的時機,如果不能早日決定,必定會有人搶先下手。”
台駘隻是想聽聽大家夥的意見罷了,迎不迎接天子,其中的厲害台駘會不知道嗎?隻是一直苦於沒有合適的機會罷了。於是台駘說道:“公與所言極是,我這便派潘鳳待命於鄴縣,隻等合適機會便可下手。”
董承、張楊欲使漢帝還洛陽,楊奉、李樂等人不從,諸將又互相猜忌,於是張楊憤而回到野王(今河南沁陽)。
韓暹攻董承,董承逃奔野王,胡才又欲攻韓暹,漢帝使人製止。後來,漢帝在楊奉、韓暹等人護送下,回至洛陽,住在前中常侍趙忠的家中,路上整整走了一年。漢帝到達洛陽南宮楊安殿,張楊認為漢帝返回舊都是自己的功勞,所以把那座宮殿命名為楊安殿。
漢帝以護駕之功,遷張楊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假司隸校尉,皆假節。
張楊對諸將說:“天子應該是和天下人一起的,現在天子有各位公卿大臣的輔佐,我可以在外捍衛大漢朝,怎麼可以留在京都呢?”於是張楊又回到了野王,被拜為大司馬。
楊奉出屯梁縣護衛洛陽,韓暹和董承則留在京中守衛皇宮。洛陽經董卓之亂,已成廢墟,宮殿都被燒毀,漢帝居於新修之南宮楊安殿,百官皆無住所,於是劈開荊棘,靠在牆壁間居住。
州、郡長官自擁有強兵,不肯進貢。官員們又餓又乏,尚書郎以下的官員自己出去采摘野菜。有人餓死於斷牆殘壁之間,有人被士兵殺死,君臣處境十分狼狽。
當初,朱治勸孫策返回故鄉,占據江東。當時孫策的舅父吳景攻打樊能、張英等人,一年多未能取勝。孫策便向袁術請求說:“我家在江東地區對人民有舊恩,我願意幫助舅父去進攻橫江。攻陷橫江後,我便回到家鄉去召募兵馬,可以集結起三萬兵眾,用來輔佐將軍平定天下。”
袁術知道孫策對自己心懷不滿,但由於當時揚州刺史劉繇占據曲阿,會稽郡太守王朗守在本郡,他認為孫策不一定能將他們擊敗,於是同意了孫策的請求,上表推薦他為折衝校尉。孫策率領千餘名步兵和數十名騎兵出發,一邊走一邊招兵,經過九江下蔡的時候,周泰與同郡蔣欽加入孫策的軍隊,到達曆陽的時候,已經增加到五六千人。
這時,周瑜的伯父周尚為丹陽郡太守,孫策入曆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於是寫信給好友周瑜。周瑜在其伯父周尚支持下,率軍及攜帶大批糧秣來曆陽迎接孫策,實力大增。
孫策大喜,說:“我得到你的幫助,一定能成功!”於是,二人協同作戰,在程普和黃蓋等人的支持下率軍進攻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當利(今安徽和縣東),首戰克捷,乘勝渡長江南下,軍鋒所向,無往不勝。
於是,孫策首先集中兵力,攻取揚州刺史劉繇屯積糧秣和軍械的牛渚山(又名采石山,今安徽當塗北),攻克彭城國相薛禮駐守的秣陵城(今江蘇江寧秣陵關),擊敗駐守秣陵城南的下邳國相笮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