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堯虞舜,都是上古賢王,這裏以虞代唐,的是唐朝故事。

中唐至晚唐跨度很大,所以為了故事性把唐德宗至唐武宗、唐宣宗的故事揉進兩三代人的區間之內。

文中的文官名字如陸贄、元稹、李吉甫、李德裕、牛僧孺等都是曆史實有其人。

宦官如魚輔國,是借魚朝恩之姓和李輔國之名,程奇力是程元直和高力士,其他宦官也是如此。

藩鎮如橫海、成德、魏博、涇原、鳳翔等都是曆史上存在過的藩鎮。

節度使如吳武俊,其姓借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吳元濟父子的吳,成德節度使王武俊的名字武俊。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的祖父的確是“大俠”。

關於刺客,唐朝刺客橫行,裴度女裝躲刺客確有其事,另外一個宰相武元衡直接被刺死。

唐朝養刺客由來已久,從李元吉、李承乾的時代就開始養,這種刺客橫行的社會現實也成了唐傳奇的素材。

如《新唐書》記載:【元吉乃多匿亡命壯士,厚賜之,使為用。元吉記室參軍榮九思為詩刺之曰:“丹青飾成慶,玉帛禮專諸。】養刺客不算,還準備用【秦王嚐從帝幸元吉第,伏護軍宇文寶寢內,將以刺王,太子固止之,元吉慍曰:“為兄計,於我何害?“】

李承乾則【又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等謀殺魏王泰,不克。】

至於宰相數量,唐朝是群相製度,三省六部製不是憑空出現的政治發明,是從兩漢之後,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積澱和修整才成型。唐朝並非獨相製,中書、門下、尚書省的長官都有宰相之實,唐朝為了抑製相權,故意不給宰相較高的品秩,所以很多時候都是中書侍郎、左散騎常侍以及尚書省的某部尚書加銜為相,比如唐武宗時李德裕拜相就是先以兵部尚書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然後再進一步擔任中書侍郎。

夜宿龍床韓措大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