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節 塵緣(1 / 2)

嵩山居下之中,自古以來便為下所重。《詩經》之中有雲:“崧高維嶽,駿極於。”這裏的“崧”指的便是嵩山。

此地位於中州之地,物產豐饒,文華鞏固,當年竺禪宗第二十八代祖菩提達摩東來震旦國土,在此建立法門蘭若,傳下禪門心印與七十二門絕技為武禪之法。自南北朝時開始流傳至今,差不多也有三百年了。

少林創建之初,普之下佛門皆奉大慈恩寺為祖庭,等到大虞初年大慈恩寺被朝廷剿滅,蟄伏百年的少林寺借著朝廷的扶持與武當一起成為江湖第一大派。

在少室山後以一塊塔林,佛門源自竺,來到東土之後又產生了些許嬗變,少林創派祖師為竺禪門第二十八租,門中自然有源自竺佛教的遺風。

佛門中人身死之後,其身體火化,剩下的骨灰皆放置於塔中,這塔依著竺的本來規矩並不高大,因為本來便是埋骨之所,少室山後的這塊塔林便是曆朝曆代少林高僧的墳塚所在。

此處一向寂靜,大概是因為曆代高僧大德的遺骨所在,更添了幾分出塵離世的味道,除了苦修禪道武功的苦行僧人偶爾在此練功之外,絕少有人來此。

隻是今日,此地多了許多嘈雜。

“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汝等比丘,知我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連雲寨寨主杜停杯一身白衣端坐在塔林之中,周圍盡是身穿斑斕袈裟的和尚,《金剛經》的頌念之聲不絕於耳。

杜停杯已經在這塔林之中困坐了七,七來少林眾僧隻是不斷地變換經文念誦,也沒有別的什麼舉動。

來也是奇怪,隻要這些僧人念誦佛經,便能將“魔解體大法”強行壓製,為杜停杯續命延生。

雖不知道少林眾僧到底所為何事,不過杜停杯卻樂得借此機會緩緩調整,畢竟這也算是將自己從必死之局上拉了回來。

一應飲食還有知客僧人負責供應,雖然都頗為寡素,但是每三日便能吃上一頓大餐,什麼燒鵝肥雞、排骨魚湯一應俱全。

旁邊還有便桶供他方便。隻是當著這數百和尚公開便溺,即便是豁達如杜停杯也是微微有些尷尬。

在杜停杯的身前,同樣端坐著一名身穿僧袍的和尚,他雙目如睜似閉,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隻是不時發出一點點鼾聲,破壞了這莊嚴地氣氛。

“大和尚若是困了,不妨找張床來休息,在這裏撐著怕是要誤事的。”

少林寺的諸位首座每日都會輪流與杜停杯對坐,也不講話,也不回話,就在他麵前幹著各自的事情。

般若堂首座法慧在這裏抄了一的經文。

羅漢堂首座法澄在這裏連教了兩“無相劫指”的奧妙功夫給他那幾個蠢笨徒弟,渾然不怕杜停杯將這門絕技偷學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