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當然不可能看不出蔡琰對李義的情愫,或者他一開始就發現了。不過他卻沒有任何的聲張,隻是默默的在一旁觀察著。
因為橋玄的關係,蔡邕對李義有一種生的好感,而見麵之後,為人謙遜、文武雙全、儀表堂堂,可以除了不是世家出身之外,蔡邕根本找不到李義任何的缺點。
而且在蔡邕看來,如果李義能夠繼續這麼發展下去,日後成為朝中重臣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畢竟其自身有才華,又有張奐、橋玄等人保駕護航。這種人如果能夠成為蔡琰的夫君,絕對是蔡邕樂意看到的事情。
要知道在前幾蔡邕才收到張奐、橋玄兩人的書信,在信中狠狠的教訓了蔡邕一番,因為他們認為蔡邕竟然任由李義放棄進入童子科而跑去當一介郡守的主簿,簡直就是辱沒李義之才。
對此,蔡邕也隻有苦笑而對,將這番教訓全部吞進肚子裏。雖然他也算是名聲在外的大儒,但和張奐、橋玄比起來,他永遠隻能是那個輩。
而另外一邊,依然以為眾人什麼都看不見的李義和蔡琰,依然還在過著愜意的日子,甚至在練字之外,李義還找了一個貌似很合理的理由,和蔡琰一同練習音律樂器。隻是他什麼不挑,偏偏挑了一把瑟。
瑟是一把撥弦樂器,看形狀和琴差不多,但一眼就可以分辨的出來。
琴且輕,正常成年女子就可以自行搬運,而瑟大又重,一般人恐怕得兩個人合抬才可以。
琴隻有七弦,一弦為宮,二弦為商,三弦為角,四弦為徵,五弦為羽,這五弦分別對應土金木火水,後來周文王姬昌加了第六弦少宮,而周武王姬發加了第七弦少商,變成了如今的七弦琴。
而瑟比起琴,那弦就多太多了,相傳最早的時候瑟足足有50根弦,後來素女為黃帝演奏時,據因為過譽悲悲戚戚、哀婉慘覺,聽得黃帝都快得抑鬱症了,於是就直接將其砍掉了一半。
在演奏時,上古時期瑟為主角,琴負責伴奏,如今卻反了過來。這種轉變絕大部分的原因並非因為瑟比琴差,而是因為瑟太重了……
不過這些顯然不是李義選擇瑟的理由,哪怕在後世瑟已經失傳了,也不足以引起李義的好奇。之所以選擇瑟,理由也很簡單,琴瑟和鳴嘛~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禦,莫不靜好。
此乃詩經之中的一首詩,而作為所有才子都要學習的基礎典籍之一,顯然不管是蔡琰還是蔡邕,都不可能不知道這首詩。
“這個李子康,真是……”蔡邕無語的搖著頭,一邊聽著隔壁傳來的琴瑟聲,良久之後,蔡邕又點了點頭,“想不到子康在音律上麵的賦也不差嘛~倒是琰兒好多地方都彈錯了,不應該啊……”
蔡邕不斷自言自語著,看來是已經徹底被轉移了注意力?
6月。
“子師,你要來怎麼也不提前打聲招呼,好讓義為你準備一番啊~”看到突然拜訪的王允,李義大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