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雒陽城外的一座軍營之中。
一排士兵雙手持著大黃弩,一隻眼睛緊閉,另一隻眼則對著大黃弩上的一個木製圓筒。同時,將大黃弩的尾部緊緊的靠在自己的肩上。
“準備……三段擊戰法……射!”
一聲令下,士兵們紛紛扣動扳機,一支支弩矢離弦疾射而出,“噗噗噗!”紛紛命中對麵約莫一百五十步左右的箭靶。
而待射完之後,這一排的士兵迅速後退,後麵一排的士兵則從縫隙中上前,舉起手中大黃弩,瞄準,射出。
“嗬嗬,文遠,訓練的不錯,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士兵們已經達到這等水平了~”看著士兵們的訓練,李義的臉上充滿了笑意,顯然對於所看到的結果非常滿意。
“這還是多虧了工部研發的新式大黃弩,如果換做是老式的那種弩箭,恐怕最少得兩個月才能夠保證準頭。”張遼聞言,作揖恭聲應道。
正如張遼所言,這些士兵們使用的是工部根據李義的提議改良而成的。與原本的大黃弩相比,新式的大黃弩增加的弩托,讓士兵可以借助肩膀穩定弩機。
同時,又在弩機上增加了一個用來瞄準的圓筒,李義賜名為瞄準器。雖然和後世的瞄準鏡相比,這種瞄準器沒有鏡片。但卻可以達到提升士兵注意力,讓準頭變得更高的效果。
另外,新式的大黃弩還增加了一個搖杆,士兵們可以通過搖杆,利用機械的力量來拉開弩弦。
“誒,如果僅僅隻是準頭的話,自然不用多。但這些士兵對於三段擊戰法能夠如此熟練,可不能是武器之功。而且除此之外,這支部隊的行軍、布陣、進退能夠如此整齊劃一,難道不是文遠之功?”看到張遼如此謙虛,李義忍不住笑道。
隨著戰爭的距離越來越近,李義開始頻繁的視察各地軍營,不過比起四大營,他更加看重那些地方部隊。因為這些人,才是戰爭的真正主力。而且以四大營的訓練強度,卻也實在不需要李義擔心什麼。
回到趙王府,荀彧等人已經在議事廳中等候著了。
“殿下,這是各地送來的軍需、糧草數量……”荀彧呈上一份文書。
隨手翻看著,半響後,李義滿意的點了點頭,“如此一來,就算守上一年半載,卻也不在話下。”
“如果呂將軍他們聽到殿下這番話,肯定又會碎碎念了。”聽到李義之言,郭嘉露出了一絲古怪的笑容。
“打仗,自然要選擇最為穩妥的辦法了~”李義搖了搖頭笑道。“戰爭,除了比拚武將、謀士、部隊之外,還要比拚雙方的錢糧、兵源、民心……這種情況下,防守反擊才是王道之策。”
他自然知道如今呂布以及各地的將士,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大戰一場。尤其是身在魏郡的顏良以及身在太原的文醜,更是分別給李義送來了一封書信。文醜在書信中懇求李義,此番一定要記得讓他上陣,哪怕當個偏將他也願意。
而顏良呢?洋洋灑灑數千餘字,如何抵擋袁紹的進攻,如何反擊,如何攻入袁紹的領地,最後一舉拿下冀州和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