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明皇帝與洛央皇帝第一次共進晚宴。樂師音樂悠嬈動聽,舞女舞姿各領風騷,出自兩國的舌尖美味,這場宴會,叫人難忘。
無爭無戰的兩國開宴,那麼目的便有可能是合謀。
宴後,洛央帝的書房裏,玄明帝口若懸河,他拿出一本文案,擺在洛央帝麵前,“我思量已久,才敢將此計劃說於你,我相信,你我聯手,這座城池,必定是我們的囊中之物,黑幕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你不會不知的,一國攻打也許會兩敗俱傷,但是,你我若來一個左右雙擊,我想,再怎麼厲害,也隻是一座城而已。我兵強國卻小,而你國富地大,我們各取所需,這一戰,意義非凡啊!”
“話雖如此,可黑幕為何一直無國域,有你我思想的皇帝從古至今並非沒有,可無一能成功拿下,舊時是有一任皇帝欲拿下黑幕,可你也看到了結局,史書記載的清清楚楚,黑幕一與外城聯通,百姓民不聊生,最終皇帝長病不起,直到一位聖人點醒,黑幕是座鬼城,不該屬於任何一國,如若不然,該國也將變為鬼國,舊帝立刻命人封鎖了黑幕,以及周圍的森林,也就是現在黑幕森林,此後,舊帝的病開始好轉,整個國家也開始昌盛。”洛央帝合上了玄明帝的文案,“所以此事,我不會同你聯手的,你若要攻,自行便是。”
玄明帝拿出了另一本書冊,是一位史官的自傳,“這位史官便是書寫那份史書的,在他的自傳中講到,當初他同皇帝去黑幕見城主,那城主希望皇帝能將黑幕從國域中移除,要黑幕作為一座無國之城一直下去,如果皇帝照他說的做,他便會給皇帝安邦定國興盛之策,皇帝自然樂意,他拿下城池的目的不就是想要治國之策嗎,所以,後來的事,便依城主所言,給世人傳以一鬼城之說,而城主也同樣的信守承諾,史書記載的,便是後來之事,你對比,後來國家之盛是否於之前好多了,而這位史官,雖沒有將見城主一事寫入史冊,不過寫進了自己的傳記。”
“果真前後昌盛有別,所言的確值得思慮,事實真是如此的話,那麼攻城之舉確實可行,但此書的真實性,有待考究。”
“此等大事,我早已查過,得此書是偶然,此史官的墓葬被盜,盜墓者的盜洞被村民發現,好心的村民將史官重新安葬,卻落下了這本書,手下有將在此附近,因為墓已安好,所以便將此書給了將,而前日我與將提及此事,將便將此書呈上。”
“將之言將所呈,信的過?”
“此將是我一朝老將,一直忠心耿耿,定不會做有損江山之事。”
“確實如此?如若是真,看來,攻城得策有望。隻是那麼多朝下來都不曾成功攻下過,那任帝王我們也隻能從史書上借鑒,他有何能耐,又如何攻城,史書上均沒有詳細記載啊!黑幕是不攻之城,這是幾千年曆代帝王之言,自有其道理所在,盲目打破,怕是會出事啊!”
“洛央帝何時變得如此毫無誌氣,一座城池罷了,怎麼就會出大事?洛央帝,想必這就是你國兵弱之根本吧!如此多慮。”
“做事還是小心為上,不可一時興起不是?我國富地大,就是兵力不強,你玄明還不是沒有把握攻下我的城池不是?”
玄明一愣,的確,洛央雖然兵力不強,但是兵力足,而且個個在戰場上都有拚死一搏的精神,是他玄明無法比擬的。“是,洛央帝說的不錯,我玄明認理,但我也看清了,洛央帝是如何多慮如何膽小怕事的。”
玄明帝與洛央帝相視,眼裏是各種味調,你來我往的,最後還是坐下談論著。
雖然洛央願意出兵了,但玄明心中仍有一慮——啟桃。
玄明帝隱瞞著啟桃與洛央帝商議著攻城之事,終於,紙包不住火。
“陛下,臣,辭官歸隱。”啟桃在早朝上言。
朝內噓聲一片,立刻議論紛紛,大將軍的待遇是全朝最好,怎麼今日突然辭官,原因呢,理由呢,他若辭去,那他手下的十幾萬精兵又要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