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夜襲劉辟(2 / 2)

王淵說道:“一會我們主力自南向北發起衝擊,子龍你領兩千騎兵從左翼牽製,翼德率兩千騎兵右翼牽製,我親率六千人正麵破敵。”

“二哥,還是由我正麵衝破吧。”趙雲說道。

“二哥三哥別爭,俺去正麵破敵,”張飛搶道。

並不是趙雲、張飛搶功,而是帶領騎兵衝刺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幾次戰鬥王淵都以中間策應為主,並沒有親自帶兵衝鋒。所以趙雲、張飛才不同意王淵親自衝鋒。

但王淵有自己的顧慮,騎兵作戰靠的是速度,一旦失去速度優勢,將會被步兵蠶食,所以帶頭衝鋒的將領非常重要,自古率領騎兵作戰的大多的猛將就是這個原因,高強的武藝能夠快速打開缺口,如同在大壩上豁開一個缺口一樣,缺口一旦打開,騎兵將勢不可擋。

而越騎營卻沒有這樣一個人,劉峻本來武藝平平,加上年紀已高,顯然沒有能力帶領騎兵衝鋒,趙雲、張飛兩人卻屬於不同係統,這些自來就是漢家精銳野戰騎兵的將士恐怕很難服從,隻能王淵親自帶領衝鋒。

“就這麼定了,兩位不必相爭。麻煩老將軍居中協調,王和你協助老將軍。”兩軍交戰並不是帶兵衝鋒那麼簡單,要隨時根據敵我雙方的變化指揮前線部隊做出應對。

在王淵的理解中,將領的作用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猛將:負責前線率兵殺敵,臨陣決斷,鼓舞士氣。這類將領隻要武藝高強的猛將即可勝任。(漢末三國時代的代表人物很好找,三國類遊戲武力上90的都是代表)

第二種是智將:能夠在兵團作戰時居中策應,根據局勢的變化以旗號、鼓聲、號角等不同工具,發布命令,做出調整。這類將領需要精通陣法,能夠臨陣決斷的智將才能勝任,這種人可以指揮偏師進行局部戰爭,也可以勝任地方守將。(漢末三國時代大多數智將都能勝任,比如:皇甫嵩、盧植、朱儁、西蜀五虎、五子良將、呂蒙、夏侯惇、董卓、程普、丁奉、李嚴等等經曆了大量戰爭洗禮的將領都能勝任。)。

第三種是統帥:能夠統帥三軍展開大兵團作戰、能夠善用地形選擇戰場、決斷攻守、分配兵力、知曉麾下將領才能、有計謀或者善於聽取謀士的計謀做出決斷、通曉戰陣、能夠居中指揮等等精通一切的戰爭天才。(這種人從古至今也是寥寥無幾。漢末三國可以勝任的也就那麼幾個,曹操、周瑜、司馬懿、諸葛亮等人。半成品有陸遜、曹仁、魯肅、關羽、呂布、張遼、夏侯淵、孫策、等等一些人。)

更上一層就是善於合理利用這些人的人了,能夠做到的也就那些開辟王朝的開國皇帝了。

騎兵一般都是號角傳遞信息,因為騎兵講究效率,很難帶大鼓出行。而旗幟對於一往直前的騎兵同樣不適用,所以號角是最合適的工具。王淵對劉峻有點不放心,所以安排長期跟隨自己協助指揮,性格穩重的王和協助指揮。

“各自下去準備,進入戰鬥位置,晨曦出現聽號角發起衝鋒。”王淵下了最後的命令,眾將各自下山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