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戰機,對騎將的要求極為嚴格,需要在衝殺的同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果斷的下達命令。能做者整個三國沒有幾人,而公孫瓚就是期中一個。
精銳的白馬義從加上當代最厲害的騎將之一,雖然兵力處於略勢,但短期內卻隱隱占了上風。
鮮卑人三路大軍剛剛與漢軍接觸,就陷入了血戰,死傷慘重。後方中軍的各部首領非常心疼,這些族人可都是自己的根基,草原人不像漢人,雖然可以做到全民皆兵,但人口的稀少是他們最大的弱點,戰死一個就少一個,短期內很難補充。
但戰爭打成這樣,又必須堅持,一旦撤退,就意味著這些人白死了,如今漢軍各部雖然略有優勢,但兵力是他們最大的缺陷,畢竟漢軍隻有自己的三分之一,鮮卑人隻能依靠人數的優勢,前撲後續,逐漸消耗掉漢軍的防禦,才能取勝,麵對如此凶悍的漢軍,麵對敢拿兩萬人單薄的整形對抗鮮卑十萬騎兵的陷陣營。如果不能一鼓作氣將其拿下,這些首領自信沒有勇氣發動再一次的衝鋒。
左翼戰場,隨著鮮卑人悍不畏死的不斷衝鋒,漢軍的防線開始被一點一點的消耗。有些鮮卑騎兵甚至直接策馬衝向前方據點,試圖拿自己的性命換取拔掉一個個據點。加上戰馬撲倒造成的衝撞,漢軍的據點開始變的稀疏起來,尤其前排據點,大多已被鮮卑騎兵拔除,隻能後撤至下一個據點組織防禦。
好在隨著大量馬匹戰死沙場,阻擋了鮮卑騎兵是衝刺速度,否則很快就能被鮮卑騎兵衝破。
右翼的公孫瓚依然在苦苦抵抗,雖然公孫瓚臨陣指揮能力很強,雖然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非常精銳,但麵對兩倍的敵軍,隨著戰爭的持續,士卒的力量被不斷消耗,公孫瓚開始處於下風。
相對兩翼,兵力稀少的中軍卻最為安穩,前期射死的大量馬匹阻擋了鮮卑騎兵的衝鋒路線,沒有速度的騎兵對這些身穿鐵甲的勇士毫無辦法,草原人的確勇敢,但勇敢不代表不怕死。
一眼望去,綠色的草原已近被染成血紅,自己的同胞一旦受傷跌下戰馬,就會被自己人踩成肉泥,這種恐怖已經開始變的麻木,隨著最勇敢的一批人戰死,中路騎兵已近被深深的恐懼感染,出現懈怠的情況,雖然督戰隊全力組織衝鋒,後方的號角也在不斷催促,但人心散了以後,又能有多少戰力呢?
這場戰爭從晌午一直打到黃昏,漢軍死傷慘重,但依然在苦苦堅持,關羽、黃忠等人已經親自加入戰場,苦苦抵抗,副將周倉重傷,生死未卜。關羽同樣受傷不輕,敵人的彎刀在關羽後背砍出一條長長的口子,深可見骨,如果不是親兵舍身砍殺敵將,關羽也許已經是鮮卑人的刀下亡魂。
黃忠同樣受傷不輕,渾身是血,頭盔已經不知所蹤,顯得非常疲憊。
中路戰場人數本來就少,被不斷的消耗,高順如今已經撤回陷馬坑後方,組織防禦,鮮卑人被陷馬坑所阻,直接跳下戰馬,發起衝鋒,還好陷陣營全身鐵甲,防禦驚人,不然早被覆滅。
這時最安靜的要數右翼戰場了,雙方騎士的力氣早已用完,騎兵衝刺不同對陣步軍,對陣步軍是部分衝刺,而騎兵之間的戰鬥是全部衝刺,所以消耗很快,幾個回合後,基本都會失去戰鬥能力,又不能讓對方離開,隻能陷入對持階段。等待其餘兩麵的戰鬥分出勝負後支援。
雖然漢軍危在旦夕,但王淵始終沒有出現,隻留下中軍兩千騎兵以及哼哈二將守護中軍大旗。王淵連同張飛、張郃、去卑、軻比能等人以及八千親兵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