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兵役計劃(二)(1 / 2)

最後開始執行兵役計劃,王淵下令,並州、西州、晉州、通州四州子民有服兵役的義務。各地每年春天都會招募新兵。年滿十八歲的青壯都可自願參軍,義務兵役年限三年。三年後除了進入作戰部隊和屯軍的部分,其餘全部退役。

對兵役人員的賞罰是:

一:義務兵。參軍以後,每人賞三畝土地,以義務兵的方式服役,服役年限三年,第一年集中訓練,訓練完成後打散到各地,進入囤積在各地的義務兵團,負責地方防禦、治安、戰時的運糧等工作。

地方義務兵團服役兩年後,部分根據情況進入屯軍軍團和作戰部隊。其餘人全部複員回家。

二:屯軍軍團。進入屯軍另加兩畝土地,屯軍服役年限是三年,三年一到非中高級軍官,全部退役。退役時補發安家費。

三:作戰部隊。進入作戰部隊,按照服役年限和戰功封賞,每一年加一畝土地,升級軍官按照官職另算。另外按照軍功會額外封賞。作戰部隊最高服役年齡為三十五歲。作戰部隊在編人員,若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其直係親屬可繼承土地,並按照規定發放撫恤金;若重傷者,其直係親屬可繼承其土地,並由國家負責其醫療費和今後的口糧;服役滿十年者,一半土地可繼承子孫。

因為王淵剛到並州分土地時,是按照青壯人口分的,青壯每人四畝,老弱每人兩畝。幾年時間也有不少少年長大了,但隻有兩畝土地,參軍以後就能多加三畝土地,比以前的青壯還要多出一畝。不參軍就兩畝土地,而王淵是明令土地不可買賣的,非為國捐軀者,死後土地歸還國家。

也就是一個人生下來,成年以後隻有兩畝土地,男人要養家,就要參軍賺土地,不然兩口子就四畝土地,會餓死人的。所以雖然是自願服兵役,但不愁沒人參加。

屯軍和作戰部隊不同,現在王淵手下這些屯軍都是當年的黃巾賊,當年俘虜押解北上,就是讓他們服五年勞役的,也等於是將功補過。現在誰願意一輩子待在屯軍裏。

至於作戰部隊,人戰死了總不能沒收土地,重傷員要有人養活,最好是手裏有土地,其子孫才會盡孝,不然難免會被虐待。

隨著王淵拿出一套兵役製度,並州各級官員暗暗叫絕,這絕對是現在最先進的製度了。

很快,王淵就招募了三十萬年輕人,成立了義務兵團,王淵抽調了八千自己的親衛,在各地展開訓練。當然沒訓練一年,這些人王淵有大用,訓練一年那是以後的事情。

訓練兩個月後,隨著天氣的變暖,王淵安排這些人北上,分配到各地,打造土塊,建造房屋,並且修繕了一些郡城。至於木頭這幾年也積攢了不少,夠用了。

本來王淵打算自己提供木頭,讓鮮卑人自己建造房屋的,但是鮮卑人這次死傷慘重,王淵又抽調了兩萬青壯參軍。北上放牧也會受到很多方麵的威脅,即便附近的民族不襲擾,分散在草原各地的族人,也會受到狼群的襲擾,沒人男人根本不行。

再說草原上的這些人,造房子實在不在行,所以商討後,決定由漢人製造,草原人拿東西交換。

解決了兵役問題,王淵又在晉陽城西部的龍山,為戰死將士修繕墓地,修建烈士陵。並按照不同戰役,刻碑紀念。

忙碌中時間過的飛快,中平六四月十六日,王淵接到洛陽急報,漢帝劉宏於四月六日病死了。雖然王淵知道劉宏大概會在這個時候病死,但難免有點傷感,下令全軍帶孝,祭緬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