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論魯迅對新文化建設的表率作用(1 / 3)

在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上,作為文化巨人的魯迅代表著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方向,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在與舊世界的搏鬥中建立的批判、否定的思想文化體係在理論上對新文化的建設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而且還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文化革新者,在許多領域為新文化的建設作出了獨特的巨大的貢獻,其博大的價值體係對當代文化的建設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魯迅批判、否定的思想文化體係在理論上對新文化建設的引導作用

當代,當人們對傳統文化感到困惑而對柏楊和李敖發生興趣時,恐怕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柏楊和李敖對傳統文化近乎嘲弄和苛刻的批判內容,其實是魯迅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批判過的,而其深刻和猛烈、徹底和決絕,在中國可謂第一人。然而這卻使某些人認為“樹人所著,隻有過去回憶,而不知建設將來,隻見小己憤慨”,這是一種籠統的呼天搶地的發泄,並認為魯迅充其量僅是一個偉大的舊的文化的破壞者、批判家,而絕不是一個建設者。產生這種膚淺的認識完全是未能把握魯迅批判、否定的思想文化體係精髓的緣故。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其批判、否定的思想文化體係,充溢著文化巨人的獨特睿智,是始終以新文化的建設為指歸的,他的異常猛烈的批判、否定不過是因為他以為舊的文化破壞得愈徹底,蕩滌得愈幹淨,新文化大廈的建設才愈順利。魯迅正是以“看透把戲”的強大自信心,在對“過去回憶”的深刻批判中,才實現了對現實的無情鞭撻,而這正是為了光明對黑暗的戰取,“為了未來的新的建設”。因此,他強烈反對寇盜式的破壞,認為與建設無關,是不足取的。他滿懷豪情地宣告:“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的遺產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

魯迅高揚拿來主義旗幟,認為新文化的建設必須從三個方麵著手:

1.吸收域外一切優秀文化。他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們必須迅速向前發展,把當今世界上具有最大價值的東西統統拿過來。”

他十分讚賞我國漢唐時期對域外文化那種閎放的氣度和雄大的魄力,認為必須像他們那樣“放開度量,大膽地、無畏地,將新文化盡量地吸收”。

2.擇取傳統文化的精華。人們對魯迅往往有一種誤解,以為魯迅對傳統文化的猛烈批判和決絕的否定,是一種片麵的批判和否定。其實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是以域外文化為參照係的,盡管他的批判和否定有時言辭過於尖銳和鋒利,讓人難以接受,但他並沒有拋棄傳統文化。他異常清醒地指出,新文化的建設應該“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必須用“古文化之裨助著後來”,“因為新的階級及其文化,並非突然從天而降,大抵是發達於對於舊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也即發達於和舊者的對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傳,於舊文化也仍然有所擇取”。

3.改造大眾文化。盡管魯迅認為中國曆來隻有統治者有文化,而大眾沒有文化,但他深知大眾對於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他認為新文化建設“倘不深知民眾的心,設法利導、改進,則無論怎樣的高文宏議,浪漫古典,都和他們無幹”。因此,他主張對於實際存在的大眾文化不能視而不見,應“深入民眾的大層中,於他們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解剖,分別好壞,立存廢的標準”,否則新文化的建設“將為習慣的岩石所壓碎,或者隻在表麵上浮遊一些時”。

可見魯迅建設新文化的思想是他批判、否定的思想文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批判否定僅是手段,建設才是目,這就在理論上劃清了與“全盤西化”和“虛無主義”的界限,給新文化建設開辟了一條通途。新文化正是在魯迅等先驅的指引下才得以建設和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

二、魯迅對新文化建設作出的獨特的巨大的貢獻

魯迅對新文化建設的引導作用,絕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他在文化的諸多領域以開路先鋒的姿態作出了別人難以替代的寶貴探索,並以其輝煌的業績在新文化建設的史冊上建立了一塊塊不可磨滅的豐碑,為新文化建設的後來者樹立了一個實際的光輝榜樣。

魯迅對新文化建設作出的獨特的巨大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文學。魯迅對中國新文化的貢獻首先是對中國文學的貢獻,也是他作為中國文化巨人和中國第一作家的首要標誌。在這方麵,他有三個首創:

第一,將自己對中國古典小說藝術經驗的承傳、擇取和發揚與對世界進步文學的豐富營養的積極汲取和借鑒密切結合起來,他創造了中國短篇小說的藝術形式,使白話文小說成為現代文學中最主要的文體。他的《呐喊》、《彷徨》作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石,不僅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瑰寶,也成為世界文學之林的藝術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