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荊州幽思(一)(1 / 2)

春天的江南,草長鶯飛,櫻花盛開。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廣袤的田野裏,正是播種稻穀的季節,到處是農夫在辛勤地忙碌耕作,不時傳來耕牛的“哞哞”聲和狗的吠聲。

州府派出的典農校尉、勸耕吏穿梭其間,督促耕作。

三三兩兩的牧童,騎牛吹簫,笛聲悠揚。

在江湖河溪,漁翁忙著捕魚撈蝦,有的悠然垂釣。

遠山如黛,綠樹含翠,白雲悠悠,炊煙嫋嫋。

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清晨,在雄偉古樸、飽受戰火的荊州城郭外,暫時得以休養生息的民眾,呼朋喚友,攜老扶幼,紛紛出來踏青,熙熙攘攘,歡聲笑語,煞是熱鬧。

孫尚香和荊州城的其他官員的女眷,帶著阿鬥,關羽的女兒關鳳、兒子關興,張飛的兒子張苞、張紹、女兒張星彩,趙雲的女兒趙薇、趙蕾,黃忠的兒子黃敘,魏延的兒子魏容、魏秋,諸葛亮的兒子諸葛喬,賴恭的兒子賴厷等等,也來到長江邊玩耍。一大群年齡相仿的小孩,嘻嘻哈哈,追逐打鬧,抓蟲子,鬥蛐蛐,放風箏,玩得不亦樂乎。

小夥伴們玩得高興,劉禪卻沒有一點興趣。歪著小小的腦袋,望著荊州城高大厚實的灰色城樓和綿綿不盡的長江,心情無比沉重,思緒萬千。

首先是戰略的根本出路問題。

荊州在漢末三國時代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既然命運把他與荊州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必須理清與荊州有關的思路。

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據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沃野千裏、天府之土的益州,他還是比較讚同的。但對以分益州軍為主力、荊州軍為偏師,兵分兩路北伐就不敢苟同了。

縱觀三國曆史,荊州始終是魏蜀吳三方爭奪的焦點,從天下分與合的角度來說,荊州之爭是三國的命運之爭。

公元208年11月,在天下聞名的赤壁之戰中,周瑜大敗曹操,逆江西進,占領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門戶夷陵),包圍江陵,與曹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

公元208年12月,劉備趁機率部南下,搶占四郡(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公元209年12月,曹仁棄江陵北撤,周瑜占領戰略要地江陵。孫權任命周瑜為代理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為代理江夏太守(治沙羨)。同月,劉琦死,劉備為荊州牧。為了共同抵禦北方強敵曹操的威脅,孫權將南郡的江南岸的地盤分給劉備,劉備在油江口建公安城。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公元210年12月,劉備冒險去見孫權,要求管理荊州。周瑜則建議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不久周瑜病死,更有政治眼光的魯肅接職,為鞏固孫劉聯盟抗曹,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孫權準允。公元210年同月,程普從江陵退至江夏,魯肅退至陸口,將自公安縣以西的荊州長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移交給了劉備。

後世的顧炎武在《湖廣方輿紀要序》寫到:“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把襄陽的重要性用“以天下言之”給概括了。襄陽、樊城地屬荊州,是江陵的門戶。

對劉備而言,奪襄、樊控漢水,可保江陵,南下順江可謀荊州全境,北上宛洛可擊曹操。對曹操而言,據襄、樊可扼漢水,南可逼劉之江陵,東可望孫之武昌,乃魏南之屏障。對孫權而言,“以襄陽圖江陵容易,以江陵圖襄陽難”,唯有占據荊州全境,才能獨占長江天險,消除魏、蜀順江而下的威脅,對荊州是誌在必得,等待時機而已。從上述分析來看,魏、蜀、吳之間的襄樊之戰其實不可避免。

劉備一生致力打擊曹操,提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基本國策,與曹操不共戴天,而盟國孫權卻時刻想著襲取荊州,故劉備戰略上有先天缺陷,缺乏靈活。

曆史上的孫權十分靈活現實,麵對曹操強大的攻勢,借出荊州為鞏固吳、蜀聯盟,與劉備共同對付曹操。其後,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在成功實現消除北方的重大威脅目標,特別是在多次討還荊州未果之後,逐步改變戰略。從眼紅妒忌劉備強大開始,到暗中撕毀孫劉聯盟,轉而結好曹操,與曹操共同對付劉備。趁關羽傾巢而出北伐曹操,導致荊州兵力薄弱防衛空虛之際,以表麵示弱、吹捧麻痹、白衣渡江之奸計,陰謀襲取了荊州,與曹操無恥聯合絞殺了關羽,獲利最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