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為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一)(1 / 2)

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劉禪和小夥伴們在明熙書院,進行全封閉的修心、習文、學道,已經一個多月。對隻有8、9歲天生好動貪玩的孩子來說,已屬不易,對荊州主要官員的家屬來說也是個考驗,畢竟每個父母都心疼自己的骨肉。

但大家都明白,生逢亂世,必須麵對現實,沒有一身本事,怎能在亂世當中生存繁衍安身立命。何況孩子是跟著大漢皇叔、左將軍、主公的兒子,未來的接班人陪讀,前途無量啊。主公是真龍天子,百年之後阿鬥就位居九五,從小無猜的小夥伴們隻要緊緊跟著阿鬥同學,吃香的喝辣的,闖蕩天下、建功立業、封侯拜相、封妻蔭子、光宗耀祖統統不在話下。展望未來,前途是無比的光明,前景值得的憧憬。

劉禪在後世的記憶裏知道,西漢、東漢的教育在古代裏還是比較發達的。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將星閃耀、高士如雲,與官學、發達的私學即鄉村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發達的教育體現導致了大量人才的井噴。

名滿天下的五瑞,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塚龜司馬懿、白虎陸遜、冰鏡司馬徽皆私學育出的頂尖大才、不世高人。

西漢漢武帝開始“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漢平帝“立官稷及學官,郡國日學,縣、道、邑、侯國日校。校、學置經師一人。”東漢光武帝更加重視教育,呈現了“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情景,盛況空前。後世的“學校”名稱就是源自漢朝。

東漢末年,由於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政,政治腐敗,賣官爵粥,嚴重堵塞了通經入仕的階梯,導致官學凋零,但是反過來促進了私學的進一步發展。三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皇權或者王權與世家大族的互相依賴、互相利用、互相牽製。世家大族出身的儒者和官僚大力舉辦私學,培養家族人才和學生,培植私人勢力,形成恩師門生體係。私學成為世家大族聯結政權、宗族、鄉裏的強大紐帶。天下大亂,官學廢弛,私學在廣大的鄉村大行其道。弘農楊氏、汝南袁氏、穎川荀氏、下邳林氏等,都以世傳家學、授徒講學,成為名門望族。

不過,由於教育的重點放在經學上,一部分學生變成了誇誇其談,隻會談經論道的腐儒。

劉禪深感三國之間的爭奪,實力的消長,其實就是人才的爭奪。決定大辦教育,並且想好了具體的方案。

這天晚上,經過慎重考慮,他去拜會了諸葛亮。

“學生首先感謝先生的悉心教誨,鬥兒畢生感激,將發奮努力,必不辜負先生的栽培,早日中興漢室。然,學生昨晚又夢見了薑太公,吾有一想法,供先生斟酌,可否。”劉禪深深一拜,笑嘻嘻道。

“鬥兒,無須多禮,汝有此心意,吾十分欣慰。有何想法,快說。”諸葛亮笑道。

劉禪憂心忡忡歎道:“今曹操雄霸北方,掩有青兗豫徐司雍涼並幽冀,及荊州北部、西域,天下三分有二,人口眾多,地大物博,財力雄厚。麾下猛將如雲,謀士似雨,兵精糧足。孫權雄據江東,已曆三世,國富民強。唯吾方隻占荊州七郡,地小人希,勢單力薄。且荊州為百戰之地,實乃夾在曹孫北虎南狼之間之肥肉。此乃,所謂我為魚肉人為刀俎,遲早成為他人口中之美食。吾父如今被劉璋困於葭萌關,進退兩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如之奈何!”他心中暗笑,不小心把諸葛亮在以後的《出師表》裏說的話剽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