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長阪英雄薪火傳(二)(1 / 2)

劉禪一搜索知道,伏淩山就是後世的霧靈山,位於興隆縣境內,主峰海拔2118米,為燕山山脈主峰。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遍遊伏淩山,並在《水經注》中稱道:“伏淩山甚高峻,嚴障寒深。陰崖積雪,凝夏結冰(凝冰夏結),故世人因以名山也”。明顧炎武稱其“其山高峻,有雲霧蒙其上,四時不絕”,後人又稱其為“求道靈山”,故名“霧靈山”。山以森林景觀為主體,以奇峰怪石為骨架,以清溪碧泉為脈絡,人文古跡點綴其間,構成一幅奇特的山水畫卷。山上植物繁茂,峽穀縱橫,幽潭飛瀑,雲海茫茫,氣候多樣,“山下飄桃花,山上飛雪花”,素有“三裏不同天,一山有三季”之稱。尤以奇峰、秀水、林海為最,在霧靈山觀日出,看佛光更是一大奇觀,幽州第一縷陽光由此升起。

“師傅是個既慈祥又嚴厲的人,我們三人在山上相依為命,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聞雞起舞,從未間斷。春夏秋冬,往來反複。師傅字雄付,年少時與並州李彥結拜為兄弟,均師承義父玉真子。師傅與曹丕師傅王越齊名,時人稱“北童南王”。師傅立誌報效國家,曾在軍中當過小頭目,但由於看不慣軍官克扣軍餉,離開軍隊後又多次碰壁。目睹朝廷腐敗,奸佞橫行,百姓遭殃,師傅痛心疾首,但無能為力,遂心灰意冷,隱居山林。後董卓部將張濟得知我師傅隱居在伏淩山,就帶侄子張繡、張任上山,死磨硬纏的要拜師傅為師。而且,信誓旦旦地發誓,藝成之後必效力國家,為民服務。誰知道他們學成武藝後,跟張濟隨董卓禍害天下,董卓和張濟死後,一個投降了老賊曹操,一個投靠了劉璋,師傅多次去信規勸未果。他們的所作所為氣壞了師傅,要吾和小師兄立誓,須追隨愛國護民之明主,用畢生所學造福於民。”趙雲娓娓而談。

“初平二年,我十六歲學成下山歸鄉,四處尋找明主。公孫瓚當時戍守邊疆,頗有名氣,吾受常山郡人民推舉為頭目,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瓚日:聽說冀州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吾答日:“天下大亂,不知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公孫瓚聞言不喜,對我並不重用,隻是任命我做了一個白馬義從的軍候。”趙雲繼續道。

劉禪好奇問道:“師傅何時跟隨吾父?”

提到劉備,趙雲滿是崇敬之色:“也是在這一年,主公亦來投奔公孫瓚。時瓚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據青州之地,袁紹亦派數萬大軍相爭,瓚表主公為別部司馬,派吾掌一曲白馬義從騎兵跟隨出征,助田楷抵抗袁紹。主公之忠君愛國護民之英名,吾早有耳聞,甚為欽佩。主公見雲奇之,非常親熱,深加接納,視吾為弟,常給予幫助。吾亦視主公為長為兄,為知己,有心相依。”

“經過幾年的反複觀察,雲深感公孫瓚胸無大誌,不顧百姓疾苦,隻顧爭權奪利,因兄喪便尋機離去。主公知吾必不再回,依依不舍。吾日終不背德。建安五年春,主公被曹操所敗去投袁紹,時主公單身逃出狼狽不堪。吾探知終在鄴城找到主公,秘密外出招募忠勇之士千餘人,其中有數百為追隨公孫瓚時的烏桓騎兵、白馬義從,趙融、張著、劉敏、袁琳等皆在此列,對外稱劉左將軍部曲。自此雲追隨劉備,轉戰南北終身不渝。建安七年,主公屯兵新野,夏侯惇、於禁等領軍前來進攻,主公於博望以伏兵計擊破曹軍,吾於戰鬥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吾與夏侯蘭同鄉自小相知,夏侯蘭明於律法,故薦於主公,主公深以為然,欣然接納,讓夏侯蘭擔任軍正。”趙雲如數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