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天柱之變(一)(1 / 2)

且說雷銅奉劉禪之命,挑了一匹良駒寶馬,日夜兼程風馳電掣,連續跑了六百公裏,一天一夜之後,終於趕到了廬州。由於久經戰亂,此時的廬州到處都是一片廢墟,流民遍地,慘不忍睹。幾經打聽,雷銅終於知道了陳蘭、梅成的下落,他們合兵一處之後迅速跳出張遼的包圍圈,兩千多人馬全數撤上天柱山去了。

雷銅不敢耽擱迅速趕到天柱山,他以遊客的身份,給錢把馬寄托在山下一個老農家,準備徒步上山。他站在山腳下,抬頭觀察著這座廬州郡聞名遐邇的名山。

天柱山位於潛山縣境內,東臨長江,西連大別山,雄峙江淮。因天柱深藏萬山叢中,一峰高聳,千岩萬壑,遠近大小,莫不圍繞拱拜。故秦漢時,該山稱“霍山”。天柱山勢如擎天之柱,故有天柱之名,又因其潛藏於萬山之中(又:潛,古為簪,形“尖”也,義及天柱山多為尖形,故該山又稱潛山,並有單尖,筍子尖之異名),亦有潛山與萬山的同稱。萬山之名也說因漢封南嶽,故又稱萬歲山。“縣以山名,山以潛名”(舊《潛山縣誌》)。春秋時,周王朝於此置皖國,封皖伯大夫治皖,天柱山屬皖伯封地,故該山又名皖山。為頌揚皖伯大夫治皖有方,清明德政,亦稱皖公山。由此,皖也成了安徽省的簡稱。總之,霍山、潛山、皖山、皖公山、萬歲山、萬山,其實皆為一山,隻是天柱山一山多名罷了。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行南巡狩,自潯陽,順江而下,經盛唐(今安慶市盛唐灣)入皖口(今懷寧縣山口鎮),溯水而上。法駕穀口(今天柱山野人寨),登禮天柱,“號曰南嶽”。

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和“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躋猶未半,身已在蓬島。憑虛舉鸞鶴,舉步煙雲繞。天下有奇山,爭似此山好”是對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敘。又素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天柱歸來不看峰“之讚譽。

天柱山在曆史上被道教、佛教視為寶地。道書所載,天下有八天柱,中國有三,潛其一也。天柱山在道家眼裏具有極其重要地位。東漢名道左慈就在此“煉丹得道”。道家封天柱山三祖寺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稱天柱山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

潛山縣城,自漢時起即為兵爭重鎮。此時的廬江郡是以廬江中部東西走向的潛山為界,山南被孫權控製著,山北才在曹操手裏,由於後勤供應受到潛山的阻隔,曹操大軍無力越山作戰,兵少卻又難以在江北山南的狹小地域站住腳,所以雙方也就形成了默契:分治廬江。

陳蘭、梅成的起義打破了廬江的平衡,為了防止他們變成第二第三個雷緒,曹操大怒之下派出了於禁、臧霸等征討梅成,張遼督帥張郃、牛蓋對付陳蘭。於禁治軍嚴整,作戰穩重,采取了穩步推進的堡壘戰術,大軍四麵威逼包圍了梅成的廬江軍,梅成無奈之下,學習袁譚、高幹等人的手法暫降,於禁大喜過望解圍撤軍,回合肥去向曹操報功,曹操大喜道:“不戰而屈人之兵,於將軍真將才也!”待於禁大軍班師回去,梅成陳蘭二人合軍後即退入了潛山,欲堅持長期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