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說一下各大族之間聯姻情況吧。免得以後打起來誤傷親戚。”劉禪問道。因為他深知三國時期君主思想十分開明,兄弟、老表等親戚可以各為其主。
“各大家族很多都是互為親戚。就拿比如臥龍先生來說吧,他娶的是黃承彥老先生的女兒黃月英。而蔡瑁則是黃月英的親舅父,劉表是黃月英的姨父。同時,蒯祺是諸葛先生的大姐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是諸葛先生的二姐夫。龐統先生則是龐德公的侄子,龐統的弟弟龐林則是習家的乘龍快婿,習禎的妹夫。”向寵如數家珍道。
劉禪倒吸了一口冷氣,怪不得諸葛亮牛逼哄哄的,敢與司馬家族叫板掰手腕,底氣來自他的家族背景,與七大家族之間盤根錯節、錯綜複雜的關係。
同時,劉禪恍然大悟,原來諸葛亮的這場婚姻是徹頭徹尾的政治婚姻。黃承彥的妻子是荊州著名的名門大族蔡諷的女兒。蔡氏家族在荊州的勢力相當大,蔡諷的另外一個女兒嫁給了荊州牧劉表,而蔡諷的兒子蔡瑁是劉表最信任最依賴的大將,蔡氏家族在荊州有很大的政治背景,是名門望族。有著這樣的政治資本,黃承彥的女兒就算真的很醜,還怕會嫁不出去嗎?劉禪見過黃月英,她可是標準的美女,並沒有人們傳說的那麼醜,而且又才學出眾,是標準的大家閨秀。
從諸葛亮的社會背景來看,諸葛亮並非“躬耕隴畝,不求聞達於諸侯”隱居隆中一介“布衣”。他娶黃月英不僅是因為她才學出眾,更主要是她的家族背景。
同樣,黃承彥之所以會選擇諸葛亮做婿,除了諸葛亮本人的相貌、才學外,他看重的也是諸葛氏在荊州的政治勢力。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蒯、龐兩家都是荊州的大姓,地位舉足輕重。黃家和諸葛家結成親家後,蒯、蔡、龐、黃這四家荊州的豪族大姓都成了親戚關係,實現“強強聯合”。
向寵繼續道:“劉表進駐荊州,並在襄陽打開局麵均是靠著蔡、蒯兩家的勢力。蔡瑁、蒯越、蒯良一起輔佐劉表平定境內,表才得以強大。蔡瑁為荊州第二號人物,蒯越、蒯良為劉表謀主,成為劉表政權的兩大支柱。但是,龐家、黃家、馬家、習家、楊家等相對來說則較為冷淡,與之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雖然黃承彥與劉表、蔡瑁為至親,但也未在劉表政權任職,劉表數次延請龐德公而不就,隻得歎息而去。他們認為劉表坐保江漢而胸無四方之誌,無霸王之才,非撥亂之主,而是等待英主。”
劉禪點了點頭,原來他們是待價而沽,要做更大的買賣。曆史上的劉表確非雄主,雖然能保住荊州安定富足,但其“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的背景之下,為了家族利益最大化,也難怪五大豪族的有識之士均不與劉表合作。
劉禪繼續往深處想,突然腦門大開,以手加額,心中歎道:難怪轉戰沙場二十餘載,已47歲的父親劉備,冒著大雪嚴寒,不遠百裏,屈尊三顧於年僅27歲的青年諸葛亮,且虛心地自稱“智術短淺”,問諸葛亮“計將安出”。在寒冬臘月,上演了一出三顧諸葛亮於隆中草廬,求賢請賢的千古佳話。並不僅僅因為諸葛亮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最根本原因是,諸葛亮在荊州深厚的家族人脈關係。南征北戰屢戰屢敗,始終寄人籬下的父親深知,要想在荊州站穩腳根,就必須得到當地五大豪族勢力的支持,而諸葛亮就是他們的代表人物,在荊襄深有影響有巨大實力的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