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呼呼,掠耳而過,兩旁的青山綠水紛紛向後退去。不知不覺之間,劉禪一行進入了中盧侯國境內。
中盧侯國位於荊州漢水以南,荊山山脈東麓,東臨宜城,西接保康,東北與襄陽為鄰,東南與荊門毗連。荊山在縣西北八十裏,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陽水入沔。沮水發源於景山。景山在荊SX偏南,東與荊山連接,首日景山,有沮水東南流,注入沔江。
中盧侯國東南接壤臨沮侯國,因設於沮水邊而得名。臨沮、中盧都不是縣,而是侯國,此乃漢製郡國並行之故,雖然轄區小於縣的區域,但地位視同郡級,在正史被編入荊州南郡的屬國。臨沮侯國、中盧侯國同在後來的南璋縣境內。
曆史上此一南郡小屬國,卻因曆史上“萬人敵”關羽被俘於此而名聞天下,當時關羽、關平父子為曹操、孫權合擊,敗走麥城,騎馬走山路,棄大路,投小路,被東吳擒於臨沮侯國回馬坡,致千古遺憾。
劉禪知道,後世的《三國誌》馬超傳中記載:建安十九年,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前為都亭侯。及《華陽國誌》:章武元年,馬超驃騎將軍,領涼州刺史,封斄鄉侯,北督臨沮。臨沮之名,又因這而引起後人廣泛爭論,其實馬超所督臨沮之臨沮,並非此臨沮侯國,而是西涼武都郡之沮縣。其意為到沮縣督戰。
對這個曆史上關羽被擒的地方,劉禪不禁多了幾個心眼,心中已有定計,絕不會再讓悲劇上演。
後世南璋縣因位於漳水之南而得名,原為曹操所占,關羽在青泥擊殺樂進後,經請示劉備以杜普為臨沮長,統轄臨沮侯國和中盧侯國。
這裏是三國故事的源頭,水鏡先生於此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演繹出“三顧茅廬”、“匡複漢室”的千古佳話。
一路尋人詢問,劉禪策馬小跑,到了中盧侯國城南,一座碧峰高聳、層巒疊翠的山脈映入了眼簾,這就是NZ縣著名的玉溪山。玉溪山屬荊山支脈,山勢平緩,林木蒼翠。
玉溪山前坐落著一座古樸莊重的草廬山莊,山莊下臨彝水,彎如玉帶,飄飄東去,泉流淙淙,聲如玉珮。
此處正是三國五瑞之魁首冰鏡,大名鼎鼎的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棲隱處,故名日水鏡莊。
莊前有一湖,猶如一塊巨大的明鏡鑲嵌在群山環抱之中,又因水鏡先生居於此,被譽為“水鏡湖”。水鏡湖湖中有島,島中有湖,山環水繞,處處是景,景象環生。水麵時寬時窄,寬時海闊天空,水天一色;窄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水鏡湖碧水長天,渾然一色,綠霧山影,鴛鴦戲水,水鴨和鳴,宛如仙界。
波瀾不興、靜若處子的水鏡湖麵下,卻是暗潮湧動,在醞釀著更大的風暴和海嘯。
此時的水鏡山莊名士雲集,高朋滿座,一派歌舞升平、其樂融融的和平景象,顯得十分詭異和神秘。
一會兒,劉禪四人來到了水鏡莊草廬門前,正要闊步挺胸邁入,卻被一個年約六歲的小道童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