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後世‘三教九流十家’的成語來源於此!長姿勢了。”劉禪恍然大悟低聲歎道。
“三教九流中,尤以儒、道、佛三教,及陰陽、墨、名、法顯於世人,廣為人知。農家也融於千萬農人之中,杳無蹤影;班固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小說家能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雖自成一家,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被視為不入流者,終致弗滅。漢末亂世,縱橫、方技、兵家、法家應運崛起,有大興於世之跡象。雜家雖號稱‘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從者甚眾,然不成派係;新的一家——書法家於北方自成派係。”龐德公道。
“如今諸子百家的發展情況如何?”劉禪好奇問道。這是他最為關心和感興趣的事情。
因為在後世的書籍的記載寥寥無幾,猶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更別說可以按圖索驥,找到來龍去脈。龐德公世之高人,見多識廣,博古通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知識寶藏。
這個題目有點大,龐德公皺了一下額頭,開始侃侃而談:“以仁為核心之儒家始於孔子,大興於武帝劉徹治下。為確立中央皇權至高無上之統治地位,在創建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之說的大儒、陰陽家董仲舒慫恿下,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排斥黃老刑名百家之言於官學之外,並且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在皇權的強力支持下‘大一統、內聖外王、剛柔相濟’的儒家學說,作為唯一主流得以推而廣之,最終成為整個宗法製國家之基礎。”
“漢末儒宗掌門先由大儒鄭玄執掌,後傳於大儒蔡邕。其除精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之評。收徒孔融、荀彧、許慈、宋忠、王粲、顧雍、阮瑀、路粹、曹操、崔琰、毛玠等。蔡邕去世後,許慈、宋忠、王粲、顧雍、路粹五人爭位,爭執不下。後諸人以孔融為孔子之第十九世孫,家學淵源,乃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一代名儒,亦擅詩歌,為‘建安七子’之一,加之少有讓梨、孝順之高名,便公推為掌門。”
“心中不服的許慈、宋忠、王粲、顧雍憤而出走,分別遠赴西川、荊州、江東。後孔融以大師兄之名,公開斥責欺君罔上、殘忍嗜殺的師弟曹操。曹操老羞成怒之下,指使心存不滿的路粹告發孔融造反,曹操以朝廷名義處死了孔融。曹操、路粹此舉引起了天下儒生和其他名士的一致聲討,大加韃伐,宋忠與王粲,許慈、顧雍趁機分別另立荊州儒宗、西川儒宗、江東儒宗,自任掌門。曹操見犯了眾怒,不敢立路粹為掌門,便推荀彧繼任掌門。”
“儒家自此一分為四,四派爭鬥不休,互相混戰。儒家經此一劫,元氣大傷。後來,曹操征服荊州,宋忠與王粲回歸,北方儒家才有些起色。然而,由於荀彧忠於大漢朝廷,反對曹操篡漢,路粹便在一旁挑撥離間,興風作浪,使得北方儒宗與曹操貌合神離。加上曹操兼學兵家、法家、書法家、雜家,崇尚法家,迷信武力,外儒內法,故而大力打壓儒宗。如此下去,荀彧和儒宗必定遭受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