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狼依依不舍,親自護送劉禪一行出了襄陽北門,直到看不清背影才返回城裏。
響午過後,按照劉禪的計謀,孫狼給曹金送了一包錢,以老母病重為由,向曹金告假。曹金眉開眼笑地接過錢,不僅當場答應,還連連稱讚孫狼是個大孝子。孫狼告辭而去,啟程返鄉。
劉禪、趙雲離開襄陽,計劃一路向樊城、鄧、郟下、宜陽,過虎牢關,直趨牧野、朝歌,直至鄴城。
劉禪選這條路線的原因,為將來北伐中原、經略荊州踩點。
劉禪一行坐船渡過漢江,便到達了隔江相望的樊城。卻見孫狼早在城門口恭候多時,原來孫狼擔心劉禪他們會遭到曹軍阻撓,便留下來幫助過關。由於曹仁受傷,樊城相對襄陽來說,戒備更加森嚴。但是孫狼與城門的戍卒混得很熟,加上打點了錢財,他們暢通無阻的通過了樊城。
樊城地處平原,城牆是土質結構,與襄陽高大的城牆相比,顯得低矮,護城河不寬,與襄陽相比,顯得十分小氣。然而,這裏的人口卻比襄陽多,集市商賈雲集,街道摩肩接踵,十分熱鬧。
孫狼介紹說,樊城自古商賈雲集,市場繁榮,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美譽。建安十三年,曹操攻取樊城,置襄陽郡,隸屬襄陽郡。
劉禪望著頗不起眼的樊城,問道:“為何曹仁駐守樊城,而不是高大氣派的襄陽?”
孫狼笑道:“昔日,曹操由於關羽將軍強盛,怕關將軍北伐,故而把曹仁由行驍騎將軍升遷為征南將軍,以擋關將軍鋒芒。曹仁之所以坐鎮樊城,也是忌憚懼怕關將軍,而讓呂常進駐襄陽在前麵擋上一擋。”
劉禪道:“聽路人議論自古便有‘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之說。這從何說起?”
孫狼道:“襄陽城西南有萬山、虎頭山、真武山、鳳凰山、峴山等山峰十餘座,組成了襄陽城的外圍天然屏障,而城北、城東皆是滔滔的漢水環繞。由於襄陽地處南北、東西交通要道上,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久曆戰火,經過數年的修建,特別是劉表的大興土木,城牆也由矮小變高大,由土城牆變成磚城牆。城門也由單一的直進式改成屯兵式的甕城門。護城河也不斷加寬、加深,平均寬度已達一百八十米左右,最寬處超過兩百米以上,最窄處也在一百三十米以上。在東、西、南三麵,城門外還築有子城。子城四周環水,並與護城河水連成一體。子城與主城門之間有可啟可放的橋,而子城外的吊橋,是進出子城和襄陽城的咽喉。在子城內有高土台兩座,頂部的麵積約十平方米左右,叫做敵台。敵台是用來觀察敵人的情報信息的。除此之外,在夫人城西三百米左右的漢江與護城河之間,增築土圍城一座,與夫人城成犄角之勢,大大加強了城西北角的防禦功能。
“襄陽城牆是磚石結構,高達十數米。三麵環山,一麵臨水,易守難攻;而一江之隔的老樊城,城牆低矮,由土堆成,隻有城門用長條石或青城磚建造,護城河寬僅約十米。而且曾多次被攻破。‘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