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最早為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主要在今川渝境內,其東部為巴,西部為蜀。
“四川”這個名稱,始見於宋代。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設益、梓、利、夔四州路,治所分別為今成都、三台、漢中和奉節。這四路,一般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在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的詔書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詞,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將“四川”作為行政區劃略稱的開始。這以後,宋代設有“四川宣撫使”、“四川製置使”等官職,就是中央派駐川峽四路的官員,都將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到元代就正式以“四川”為名,建立了四川行省。
關於巴蜀的曆史傳說
據《華陽國誌》所記,先秦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係。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致的青銅器,形製﹑紋飾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戰國時期的兵器及古璽上,還發現兩種與漢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釋讀的文字。後來有關巴蜀的詞語漸多,巴蜀文化也流傳至今。
傳說,最早的蜀王是蠶叢氏,《先蜀記》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記載。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華陽國誌》記:“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蠶叢之後的名王有杜宇,號望帝,建都於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裏)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裏)。後有荊人鱉靈溯江水至郫,為望帝相,時蜀地大水,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從江水分沱以減水勢,為蜀中治水先驅。後望帝禪位鱉靈,是為開明帝,建都成都。此後蜀漸強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又取南鄭,東伐楚至茲方(今湖北鬆滋),“據巴蜀之地”,雄長巴蜀。後巴﹑蜀相爭,秦惠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蜀。巴國傳說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舉巴氏子務相為廩君的故事最著(見蠻)。廩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殺鹽神,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習俗。巴約在戰國時為楚所滅,楚在巴地建立巫郡。
巴蜀地處長江上遊,巴為重慶,蜀為四川。巴蜀的山地和高原占了總麵積約78.82%,川西為高原,其餘為四川盆地。氣候各地有明顯差異,素有“十裏不同天”之說。巴蜀的山水名勝、文物古跡豐富,峨眉山、青城山、九寨溝黃龍、興文石林等,都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引人入勝。都江堰、劍門蜀道則是人工改造自然的輝煌成果。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東麵淩雲山西壁),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素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譽。王建墓、劉備墓與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都與著名曆史人物有密切關係。自貢是“恐龍窩”,為恐龍化石集中產地。臥龍自然保護區因大熊貓而為世界矚目。涼山彝族火把節、川西北藏族轉山會等,都是民俗旅遊的重點。元代的雙流人費著《歲華紀麗譜》曾說:“成都遊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俗尚遊樂是巴蜀人的一大特點,所以,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遊習俗,到唐宋時盛極達到頂點。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險幽秀之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閣天下險,夔門天下雄。經過當代的開發,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麗”的特色:九寨溝山水的神奇,黃龍山水的瑰麗,熊貓世界的情趣,恐龍世界的獨奇,是今日旅遊者的最大感受。從線路上看,有西北線的九寨、黃龍、四姑娘山、貢嘎山,有北線的劍門蜀道,有東線的三峽風光,有南線的蜀南竹海風光和瀘沽湖探秘。整個巴蜀景觀布局疏密相間,如金線穿珠,珍珠滿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