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風險防範 (2)(2 / 3)

事後控製不如事中控製,事中控製不如事前控製,可惜大多數的企業經營者都沒有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木桶”法則

木桶是由一塊一塊的木板做成的。一隻邊沿不整齊的木桶,要想讓它多裝一些水的辦法,不是提高最長的那塊木板的長度,而是提高最短的木板的長度。隻有這樣,木桶所裝的水才能夠多起來。

在管理過程中要狠抓薄弱環節,如果一味地注重自己的優勢,而忽略了自己的劣勢,單位的整體效益就會受到影響。所謂的“取長補短”就是這個道理。

釣魚須防奪餌

一個商人出門采購,身邊帶著很多現金,覺得很不安全。於是他悄悄地來到一個無人的地方,挖了一個洞,把錢藏了起來。可是第二天卻不見了。他再三回憶,確信沒有人發現。百思不得其解。無意中抬頭時,發現遠處有一間房子的牆上有一個洞正對著他埋錢的地方。他突然想到,一定是住在這房子裏的人看到自己埋錢的情形,把錢挖走了。於是,他來到房前,見了住在裏麵的男人,客氣地問他:“你住在這大都市裏,頭腦一定很好。現在,我想請教你一件事情。我特地來這鎮上辦貨,帶了兩個錢包,一個放了500個銀幣,另外一個放了800個銀幣。我已把小錢包悄悄埋在沒人知道的地方,但這個大錢包是埋起來比較安全呢,還是交給能夠信任的人保管比較安全?”

房子的主人說:“要是我處在你的位置的話,什麼人我都不信任,也許我會把大錢包埋在小錢包的地方。”

這個貪心不足的人看到商人一離開,便把挖來的錢包又放回了原來的地方。商人回頭立刻挖起錢包,完整無缺地找回了自己的錢幣。

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智慧點:

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條件下如何讓小偷把不義之財交出來;

對小偷“貪大”心理的把握和調度。請他自己出主意,自己吐出來;

最妙的還在於其“奪餌之計”。魚咬食魚餌隻有兩種結果,要麼奪走魚餌逃之夭夭,要麼連同魚鉤一起吃進去而被人釣起。在生意場上,所謂免費試用或贈送,就是設餌,大可以來者不拒地大吞其餌。要這樣,設餌的生意人就慘了。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不要輕易設餌(要設也隻是虛餌),而要多多地想法奪餌。

這可以說是一則小寓言,市場瞬息萬變,而且其中還充滿了險惡。隻有充分了解這些並且有效地控製風險,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勝。

不要拘於故交

在猶太商人的生意經上,有不少初看之下毫不起眼,仔細推敲下來,卻是足以發人深思的生意場上的金科玉律。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就是猶太商人在對待客戶方麵的生意經:

有一天,一位日本商人請一位猶太畫家到銀座的飯館吃飯。賓主坐定之後,畫家趁等菜的時候,取出紙筆,給坐在邊上談笑風生的飯館女主人畫起速寫來。一會兒,畫好了,畫家遞給商人朋友看,果然不錯,商人連連稱讚道“太棒了,太棒了”。

聽到朋友的奉承,猶太畫家便轉過身來,麵對著他,又在紙上勾畫起來,還不時向他伸出左手,豎起大拇指。通常,畫家在估計人的各部位比例時,都用這種簡易方法。商人一見畫家的這副架勢,以為這回是在給他畫速寫了。雖然因為麵對麵坐著,看不見他畫得如何,但還是一本正經擺好了姿勢讓他畫。人一動不動地坐著,眼看著畫家一會兒在紙上勾畫,一會兒又向他豎起拇指,足足坐了1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