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很多人是搞錯了所謂的“致富方程式”,以為每個月的收入扣除所有的支出之後,剩下來的錢才應該拿來儲蓄。但因為沒有控製消費,結果每個月根本沒有辦法剩下錢,當然也就存不了錢。然後就這樣一月過了一月,想要理財存錢的心願何時才能達成?如果這時又來了新的消費誘惑,就幹脆消費下個月的,甚至下一年度的薪資,陷入這種惡性循環,要擺脫月光族的陰影當然非常困難。
事實上,真正的“致富方程式”應該是“收入-儲蓄=支出”。先把要存下來的錢攢下來,剩下來的再拿去花費,而這時的儲蓄如果加上複利的效用,加上時間的神奇催化作用,就會把原來這些可能花掉的錢,變成可以幫自己再有機會生財的資產。
就以月收益率1%為例,每月投資1 000元,10年後你的收益將超過23萬元,30年後可以超過349萬元。但是,每月要作定投,對很多薪水族來說,就好像是一個花錢的“緊箍咒”,這樣就算看到一些打折或促銷活動,也因為手上沒有足夠的金額,而減少shopping。
事實上,千萬別小看身上的一些小錢,每個月如果能省下100元,假設用這100元去定投一隻年平均收益率為8%的基金,5年的時間可以累積7 348元;假如基金年平均收益率為15%,每月投資100元,5年後可得到8 857元;如果能夠堅持35年,投資收益額將高達147萬元。
“收入-儲蓄=支出”的理財方式,可以控製每月支出,減少透支的機會,所以能避免陷入過度消費、存不到錢的惡性循環。告訴大家一個最好的方法,把理財目標設定得越清楚越具體,那麼達成的可能性就越高!比如,“我想環遊世界”,可能感覺還是很模糊;但如果你清楚地將心中的所求勾勒出來,比如“所有去的國家我都要在當地寄明信片回來給自己,我要在一年內至少去3個國家,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不丹……”當你的目標越清楚,你心中那個實現夢想的力量就會開始展現,這時你就會非常樂意控製自己的花費,因為你要把資源都集中在完成自己的人生大夢上麵。趕快找出專屬於你自己的“理財心經”出來,希望成功之後,也不忘跟憶如分享,讓更多讀者受益。
打贏CPI,三招抗“通脹”
根據一份研究,美國一些百萬富翁能長期富有,不單是他們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資源,而且是他們能有紀律地不被欲望迷惑,願意過簡單的生活。
想當“億萬富翁”嗎?
有個國家隨時可以滿足我們的願望,沒錯,那就是津巴布韋,因為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曾高達2 200 000%,高居世界第一。在津巴布韋上班,你的薪水會有好幾千億,每天要提著一大袋“巨款”出門買菜,但可能連一根香蕉都換不到。津巴布韋這個國家的物價失控現象稱為“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現在一塊磚的價錢可買十年前一幢房。
有學者統計,全球發生惡性通脹的次數,在1920~1946年間共有8次,1947~1984年時幾乎絕跡。這種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的現象,對於目前的我們來說,可以說是非常有“feel”(有感覺)。1946~1949年間,台灣地區也曾經曆過惡性通脹。聽老一輩人回想,當時舊台幣4萬隻能換新台幣1元;相同的錢,能買的東西變少了,很多人都處於失業狀態。想想看,現在的100元,如果以每年的通脹3%來計算,3年後就隻剩91元,15年後隻剩64元,如果通脹率更高,情況就更加嚴重。
因此,對抗通脹當然也是理財的重點,以下3招可作為參考:
1. 除了保本之外,還要能增值
通脹下,如果隻求保本,隻會讓錢越來越薄,因此,收益率要超越通貨膨脹率,才能真正保值。因此,許多大陸民眾的口頭禪已經變為“你可以跑不贏劉翔,但是不能跑不贏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如果,通脹率是3.5%,但定存隻有2.5%,錢當然是越放越薄,但也要注意的是,如果追求的收益率越高,風險相對也會越高。
2. 善用抗通脹理財商品
所謂“怕它漲,就投資它”,通脹時代,哪些東西可能會一直漲,你就可以想辦法鎖定它,比如房地產及相關股票基金,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農產品(種子、肥料、棕櫚油等),礦業(鐵礦砂、金礦、貴金屬),就連增額型壽險保單,也因為保額逐年成長,因此也能降低通脹的影響及掌握通脹時代的獲利契機。
3. 定存選擇“機動利率”,取代“固定利率”
為了要抑製通脹,各國的央行通常會采取升息的方法,因此,在通脹來臨的時代,存定期存款最好要選擇“機動利率”,以取代“固定利率”,這樣,也能讓自己成為升息風潮下的相對受益者。
當然,在通脹年代,您可能也需要新的生活態度,打破“越消費越快樂”的迷思,才是根本之道 ,因為就連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也開始提倡“知足經濟”(the economics of enough)。拚命遏製自己的欲望,不如管理自己的欲望,而如果你能夠駕馭自己的欲望,人生就能被自我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