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如何選擇股票型基金
一、選擇恰當時機
1.遵循經濟運行周期
經濟運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作為國民經濟晴雨表的股市,將提前反映經濟周期的變化。不同的國家、產業都有不同的景氣循環周期。通常景氣循環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景氣複蘇期、景氣擴張期、景氣高漲期以及景氣衰退期。各類型的基金在不同的景氣循環周期會有不同的表現。從股票型基金的投資範圍可以看出,其主要投資品種是股票,股票表現有賴於股市環境,而股市環境好壞也與景氣循環周期密不可分。投資者遵循經濟運行周期,了解股市的變化和運行規律,是選擇股票型基金的關鍵。
股市的周期性規律體現在:當股市行情看漲,前景向好,交易活躍時,就呈現出牛市特征;而股市行情看跌,前景暗淡,交易沉悶時,就進入了熊市階段;如果碰到某種阻力,開始小幅度波動,就進入持續穩定變動階段的平衡市。
股市不同的運行階段,對股票型基金的淨值影響也是不同的。牛市行情,股市中的多數股票會上漲,基金持有股票上漲的機會就多,淨值隨之水漲船高;熊市行情,多數股票會下跌,基金持有股票下跌的概率就大,淨值也會隨之下降。而平衡市,也會使基金的淨值呈現出一定區間內的微幅波動,這都是因為股票型基金所持股票市值變動所致。
但哪種環境更有利於股票型基金的投資呢?這需要從一個更加完整的股市周期上去判斷。因為任何一種階段性的市場環境,都有其存在的投資利弊。牛市行情,有利於基金淨值的快速增長,但往往會在不斷的追漲過程中,使投資者付出較多的購買成本;熊市行情,會因市場的不斷下跌而出現越買越“套”的現象,即購買後的基金淨值低於購買時的淨值。因此,最好的辦法是選擇牛熊轉換的時機。也就是說,在景氣複蘇期,即股市運行周期的底部申購股票型基金,而在景氣高漲期,即股市運行周期的頂部贖回股票型基金。
2.追蹤基金的核心資產
基金的核心資產主要是指基金集中投資某些核心品種的占比,所占比例越高,其核心資產的影響力就越大。不同的投資基金,核心資產是不一樣的。債券型基金的核心資產主要是債券,而股票型基金的核心資產主要是股票。就股票型基金而言,因不同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理念和選股思路不同,也會存在不同的核心資產。
當然,基金對核心資產的比重配置也不是無條件的,也會受到基金契約的約定。但核心資產對基金的業績有決定性影響卻是不爭的事實。其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表現,對投資者選擇購買時機會產生重要影響。
那應當關心核心資產的哪些動向呢?核心資產的投資組合是非常重要的,即基金配置行業的占比情況,特別是核心資產與市場主流熱點之間的關係。當基金管理人崇尚價值投資時,就會關心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淨率、每股收益等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更注重把一些績優藍籌股票作為核心資產。當基金管理人追求具有未來成長性的高科技股票時,就會崇尚科技股或網絡概念股,這在基金的行業配置中都會有具體的體現。另外,核心資產還能夠起到引領投資方向的作用。當然,加強對核心資產的盈利能力分析也是很重要的。
例如,中郵核心優選股票型基金(590001)在2006年的年報中披露投資策略時,就說明了重點以鋼鐵、金融、消費、裝備製造為核心進行投資,這符合人民幣升值的大趨勢,符合加入WTO後外資進入國內市場,對裝備製造業競爭能力提升產生的重要影響,同時也符合“十一五”期間的“消費推動”和“自主創新”的投資主題。由該基金報告期末的行業分類可以看到,製造業占淨值的比例達60.90%,金融、保險業占6.47%,交通運輸、倉儲業占9.32%。正是因為其配置資產代表市場的方向,使其自2006年9月28日成立至2006年12月31日,份額淨值增長率達到了39.75%。
從一定程度上講,投資者把握住了股票型基金核心資產的組成和結構,並了解其與市場熱點的變化關係,就可以尋找有利於核心資產表現的機會購買股票型基金,從而抓住投資基金的機會,這也是某些股票型基金淨值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
3.利用行業基金表現機會
所謂行業基金,是指投資範圍限定在某個行業內上市公司的基金。這類行業既可以是大的行業,也可以是細分的行業。從長期來看,行業自身也有產生、發展和衰落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將行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穩定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一般在初創期,企業盈利小,風險大,股價也低;成長期,利潤大增,風險有所降低,行業整體股價水平上升;穩定期,盈利穩定,風險小,股價穩定;衰退期,盈利減少,風險大,股價呈現跌勢。
基金管理大師彼得·林奇認為,“理論上講,股票市場上的每個行業都會有輪到它表現的時候。”盡管投資於初創期行業的基金,暫時表現弱於整個市場,不能達到預期的收益目標,但當所處的行業顯示快速成長跡象時,其投資優勢會立即凸顯出來。
行業股票型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會淡化投資者對市場熱點的關注,從而更加潛心地分析和研究行業變化規律,從而在行業麵臨拐點時進行投資策略的轉換和調整,同樣能夠使投資者得到較好的投資回報。相對於某些緊跟市場熱點的股票型基金,行業類股票型基金的投資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例如,巨田基礎行業基金(233001),就是一隻典型的行業基金。作為一隻主題投資基金,其投資策略是中長期持有以基礎行業股票,如交通運輸、倉儲業、采掘業及水電煤等為主的證券投資組合,並注重資產在行業間的配置,適當進行時機選擇。
4.定期定額淡化選時
股票型基金的選時很重要,但把握時機,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股票型基金的淨值低點買入、高點贖回的波段操作更是不易。
實事上,波段操作隻是股票市場中買賣股票的一種投資方法,即在一隻股票的低點買進,在該隻股票的高點賣出的現象。由於股票受市場環境的影響較大,一天上漲或下跌10%的情況並不少見,而幾天連續上漲或持續下跌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采用此方式,投資者可以根據股票型基金淨值的高點和低點,在股市的階段性低點時適度補倉,在股市的階段性高點時適當減倉,進行基金淨值的“低買高賣”操作。
從理論上波段操作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基金的淨值價格並不完全像股票一樣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短期淨值發生劇烈變動的可能性較小。基金淨值的“低買高賣”操作,運用時還需要謹慎。這種操作法的運用前提是:要充分作好市場階段性震蕩行情的判斷,同時計算好申購和贖回的費用,否則會得不償失。
例如,投資者認為股市的低點已經出現,買進某隻股票型基金,待淨值出現一定程度上的上漲時贖回。如果上漲的幅度總在2%(申購費1.50%、贖回費0.5%)之內徘徊不前,因收益不能高於交易成本,就會導致短期的虧損。如投資者於2007年1月25日以1.7300元的淨值申購1000份鵬華價值優勢基金(160607),而選擇於2007年2月13日以淨值1.7440元贖回。盡管存在有一定的價差空間,即1.7440-1.7300=0.014(元),收益為1000×0.014=14(元),但卻要為此付出1000×1.7300/(1+1.5%)×1.5%+1000×1.7440×0.5%=25.57+8.72=34.29(元)的交易費用,基金淨值的價差收益扣除一定的交易費用後,淨虧損14-34.29=-20.29(元)。這樣的波段操作顯然是失敗的。
相對於投資者一次性投資,運用定期定額投資,使得投資成本更加平均,不再局限於利用股市的短期波段選擇和操作股票型基金,避免了選時風險。即無論股市行情如何波動,都會運用一定的資金定期買入:在基金淨值走高時,少買基金份額;基金淨值走低時,多買基金份額。這種方法可以達到“逢高減碼、逢低增碼”的投資效果,長期積累下來,購買基金的成本並不高,風險也就自然得到了回避。可以說,對投資者來講,隻要看好了整個市場環境的發展趨勢,充分信任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和運作股票型基金的能力,可能在股票型基金的任一時點購買,都是最好的投資時機。
二、靈活調整預期
1.基金淨值具有波動性
股票型基金重倉持有一隻股票,動不動就會投入幾千萬元、上億元甚至十幾億元資金,這對於市場承載能力較弱、且流通盤較小的股票影響是巨大的。基金淨值出現異常波動也就不為怪了。
正是由於股票型基金淨值的這種可變性,決定了投資者收益預期的不穩定性。投資者持有過程中,根據淨值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也是股票型基金操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既然股票型基金淨值波動頻繁,極易引起投資者的情緒波動,麵臨申購和贖回的兩難抉擇也就再平常不過了。
假如投資者購買了一隻股票型基金後,投資收益率達到了30%,究竟該不該贖回呢?這需要結合股票型基金所處的股市環境及持倉特點作出決定。在牛市行情中,某隻股票型基金因為基金管理人投資風格激進,踏準了市場節拍,選到了資本增值較快的股票,挖掘到了市場龍頭,並重倉配置,淨值將繼續增長。
例如,長城久恒平衡型基金(200001)自2003年10月31日成立至2006年12月31日止,各年份基金份額累計淨值增長率為:2004年為1.10%;2005年為6.18%;2006年為128.86%。但這並沒有使其淨值增長停滯不前,2006年12月31日至2007年2月7日,該基金份額淨值又增長了(2.1190-2.0173)/2.0173=5.04%。
2.預期應因環境而變
投資者在基金淨值增長30%時就急不可待地選擇贖回,可能是一種相對保守的策略。這時投資者需要對股市未來走勢作出基本判斷後,積極地調整收益預期。股市向好,適度放大收益預期,從而分享股票型基金淨值持續上漲帶來的收益。同樣,在麵臨震蕩和熊市行情時,適度縮小收益預期,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
例如,投資者購買一隻股票型基金,原定於半年內實現20%的收益,但由於該股票型基金的淨值增長較快,股票市場也是牛勢不改。投資者在3個月內就完全實現了原定的投資收益計劃。這時不妨將實現20%的收益計劃調整為30%,從而更好地調整心態,避免錯過基金投資的“黃金期”。相反,投資者預計股市的牛市格局將變化,股市上漲的動力不足,頂部跡象已經很明顯。盡管投資者還沒有實現原定的收益目標,也要將20%的收益計劃作些向下的修正,調整為10%,從而以更好的心態持有該基金。
由於興趣和投資偏好不同,不同的投資者會存在不同的收益預期設定標準。但萬變不離其宗,要想取得基金投資的勝利,均應當堅持一條主線:既不要讓收益無限放大,更應當讓風險控製在可控的範圍內,隻有這樣的預期設置才是合理的。
三、複製和拆分基金的投資機會
1.複製基金的投資機會
複製基金是指基金管理公司旗下某隻基金在成立之後的運作業績良好,以該基金的投資理念、投資目標、投資策略等為參照標準,再發行一隻新基金。
例如,於2006年7月25日成立的南方穩健成長貳號(202002),就是完全複製南方穩健成長基金的投資策略、操作理念、資產配置特點。複製後的基金類型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仍然屬於平衡型基金,投資於股票、債券的比例不低於基金資產總值的80%,投資於國家債券的比例不低於基金資產淨值的20%。該基金自2006年7月25日複製南方穩健成長基金(202001)以來,截止2007年4月5日,其淨值已達到2.0063元,淨值已經增長了(2.0063-1)/1×100%=100.63%。
2.拆分基金的投資機會
拆分基金是在保持投資者資產總值不變的前提下,改變基金份額淨值和基金總份額的對應關係,重新計算基金資產的一種方式。
例如,假設某投資者持有1000份基金,當前的基金份額淨值為1.60元,則其對應的基金資產為1.60×1000=1600元。對該基金按1∶1.60的比例進行拆分操作後,基金淨值變為1.00元,而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由原來的1000份變為1000×1.60=1600份,其對應的基金資產仍為1.00×1600=1600元,資產規模不發生變化。
拆分基金的投資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自1960年以來,基金份額拆分就被海外眾多基金管理機構采用,有的基金管理公司對旗下基金還進行過多次拆分。美國沃頓商學院對1978年到1993年期間194隻拆分基金進行統計,結果表明,拆分份額後的基金相對於同等條件未進行拆分的基金,在淨資產和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上都有明顯增加。而從國內拆分後基金的運作情況來看,也取得了良好的投資業績。如富國天益基金(100020)自2006年7月17日基金淨值由1.6065元拆分為1.00元以來,截至2007年4月5日,基金淨值已達1.9536元,淨值增長了(1.9536-1)/1×100%=95.36%。
盡管複製和拆分基金在形式上存在不同,但卻解決了投資者麵對基金淨值較高而不敢投資的現象。由於複製和拆分基金的認購價格均為1.00元,從而也為投資者創造了一個低成本購買股票型基金的機會,以更好地分享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策略和理念,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四、新老基金的投資優劣勢
1.新基金的投資優劣勢
新基金是指運作時間在一年以內的基金。新基金在成立時,一般均會選擇適當的時機,並經過對股票市場行情走勢的判斷,選購優質股票品種的餘地更大,並在參與新股申購方麵會有更多的資金優勢。尤其是基金管理人在選股流程和風險控製等方麵,更能夠汲取其他成功運作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的經驗,形成具有獨特性和創新性的投資策略,使其淨值表現優異。
例如,成立於2006年6月15日的華寶興業收益增長基金(240008),到2007年4月4日,該基金累計淨值已達2.0364元。在短短的10個月時間裏,累計收益實現了翻倍。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新基金也有新基金的劣勢。新基金的劣勢是指基金的管理和運作沒有一定的曆史數據可供參考,也沒有自身的操作經驗相比照,基金的未來業績如何,隻能在不斷的摸索中前進。表麵上看,新基金在認購價格上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但由於新基金的運作規律和良好的投資效果,需要一個市場不斷檢驗的過程,其具備的優勢也隻是停留在理論和紙麵上的,不像老基金具有較強的實戰操作性。這些也構成了購買新基金的不確定風險。
因此,投資者選擇新基金,還需要結合封閉期市場環境和募集開放後的市場環境,將資金進行必要的分期配置。
例如,投資者準備9000元資金用於股票型基金的投資,基金封閉期內正值股票市場上漲行情,新基金的建倉成本會提高,投資者可少量參與新基金的試探性認購,運用9000元中的1/3,即3000元即可。之後可根據新基金的淨值表現情況,進行申購期的大比例基金配置,即運用剩餘的6000元,在新基金出現行情低點時購買。
相反,當封閉期股票市場處於階段性底部時,是基金建倉的良好時機,投資者可先行運用9000元中的2/3,即6000元參與認購或全部參與認購,提高新基金的認購配置比例,減少基金開放後追漲淨值的成本。
2.老基金的投資優劣勢
老基金是指成立時間較長的基金,一般在1年以上。老基金有一定的曆史業績作參考,更可以依基金的淨值表現,對基金管理人進行管理和運作能力的評定。另外,老基金的投資特點和風格已經經過市場的初步檢驗,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更能做到心中有數。
從國內的基金管理和運作情況來看,盡管基金的成立時間短,但老基金良好的投資回報也是有目共睹的。
例如,在華夏基金管理公司開展的尋找1998年基金興華(500008)初始投資者活動中,就發現初始投資者31萬多人中,有6萬多人一直持有該基金。到2006年11月底,這些投資者的累計收益回報率超過380%,老基金的長期成長性可見一斑。
一般而言,在判斷股市整體趨勢向上時,投資者應該選擇投資老基金;而當市場處於調整或平衡市的時候,購買新基金則更具優勢。市場向上,新基金要構建同老基金一樣的投資組合,就難以用同樣的價格拿到足夠的籌碼,也就是足夠數量的股票,建倉成本相對加大。
相反,市場處於持續調整階段時,低成本建倉和更大機會分享新股收益則成為新基金的獨特優勢。一般新基金手裏都是現金,在弱市當中現金為王。在股市調整階段,新基金更容易以較低的價格拿到便宜籌碼;同時,還可以利用現金優勢申購新股,獲取穩定收益。
其實,股票型基金投資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隻要基金管理人具有較強的管理能力,無論是購買新基金還是老基金,都能夠有效地實現自己的投資目標。
五、辯證看待基金的股票周轉率
基金的股票周轉率是指基金的購買量和售出量的最小值與基金的淨資產之比,即基金股票交易量與基金股票投資資產的對比:股票周轉率=基金報告期內交易金額/(期初基金股票投資金額+期末基金股票投資金額),該指標是基金換倉程度的真實寫照。一般來說,股票周轉率越高,說明基金的操作風格越積極主動,甚至采用了較多的波段操作;如果股票周轉率低,說明基金傾向於采取買入持有的策略,注重中長期的投資回報。
當一隻基金的股票周轉率為100%時,說明其周期為1年;當一隻基金的股票周轉率為50%時,其周轉周期為2年;同樣,當股票周轉率為200%時,其周轉的周期為6個月。但為了增加股票的利差收入,基金管理人會進行多次交易,從而使基金的股票周轉率達到300%甚至於更高,從而加大交易成本,引起基金淨值的“波動”。因此,合理的股票周轉率,對股票型基金的穩健操作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意義上來講,60%的股票周轉率可以作為基金股票周轉率的正常標尺。
例如,2006年基金半年報披露,國海富蘭克林基金上半年基金的股票周轉率為43.80%,而同期的融通基金的股票周轉率為149.92%,景順長城基金為113.72%。股票周轉率不同,對基金收益率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六、正確理解基金淨值價格
1.摒棄基金淨值“恐高症”
投資者總是傾向於購買淨值為1元的基金,對高於1元以上的基金淨值總是猶豫和徘徊,特別是當淨值上漲到2元、3元時,更是產生不同程度的基金淨值“恐高症”。
基金淨值的不斷增長,說明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和運作基金的能力強,所選股票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就像一隻踏空的股票一樣,投資者越不敢追漲而股價越上漲。當然,股票有市場供求因素的影響,而基金的業績增長則是基金管理人能力的重要肯定和體現。隻要牛市行情不會改變,上市公司的基本麵沒有大的變化,投資者可以持續持有一隻成長性的股票。同樣,投資者堅信基金管理人有戰勝業績基準的能力,又能在選股方麵把握市場節奏,也應當堅定地持有該隻基金。
例如,中國台灣地區的新基金發行價是10元(台幣),從10元漲到20元,從20元漲到30元的基金比比皆是。而大陸2004年7月成立的泰達荷銀行業精選基金(162204),2006年初的淨值在1.10元左右,年中時超過了1.60元,而到年底已達到了2.54元,截至2007年1月25日,累計淨值為3.0396元。這些基金增幅之大,增長之快,讓人激動不已,對於具有淨值“恐高症”的投資者來講,隻能與其不斷持續的淨值增長擦肩而過,甚是遺憾。
2.低淨值基金並非高回報
股票型基金的增值潛力源自於其管理和運作能力,投資股票型基金,要看未來基金淨值的表現,而不是以購買時的價格高低為主要判斷標準。若低淨值股票型基金不能在投資策略和方法技巧上有獨到的投資優勢,其淨值增長是不容樂觀的。
例如,A基金當前單位淨值1元,投資1000元可買1000份,而B基金淨值為2元,同樣1000元隻能買500份。如果兩隻基金1年的淨值增長率均為30%,那麼A基金1000份1年後基金淨值達1.30元,總資產為1300元。而B基金1年後基金淨值上漲30%達2.60元,總資產也是1300元。可見兩隻基金帶來的實際回報是一樣的,並非淨值低的基金回報就高。
看一隻基金值不值得投資,最重要的還是看今後的獲利能力。淨值高的基金,一般反映了管理人的水準,該基金也經曆過市場考驗,更值得信賴。
3.淨值上漲依賴股票盈利能力
股票價格上漲靠的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強,一旦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跟不上股票價格的上漲速度,股價必然下跌,因此,股票在價格高位時很容易回調。基金投資的是很多隻股票的組合,基金管理人隨時會根據市場變化,將達不到投資目標的股票“調整”出去,而把具有較強成長性的好股票“調整”進來。因此一個選股策略正確、投資組合調整得當的基金,其淨值是可以無限期上漲的。從基金的定期報告中,投資者可以發現基金會進行相應的增減倉。
七、分紅前後購買並無差別
股票型基金成立並運作一段時期後,往往會選擇分紅。對於打算購買基金的投資者來講,是選擇分紅前買,還是分紅後買呢?其實兩者沒有太大的差別。基金分紅的實質是將基金資產的一部分分配給投資者。那麼分紅後,基金份額淨值會下降,下降部分就是份額分紅金額(暫不考慮市場變動因素)。
例如,某隻股票型基金2007年2月1日的基金份額淨值為2元,2月2日分紅方案為每份0.5元,經過分紅後基金份額淨值為1.5元。假設投資者在2月1日投資了200元,獲得200/2=100份額。在不考慮申購費用的情況下,分紅後獲得100×0.5=50(元)。若選擇再投資則可得到50/1.5=33.33(份)。因此分紅後的總份額為133.33份,總資產仍然為200元。
投資者選擇分紅後購買,可直接獲得200/1.5=133.33基金份額。可見與前麵的情況完全相同。
因此,投資者無論是在分紅前買還是分紅後買,情況是完全一樣的。當然,現實中基金份額淨值會由於股市的波動而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分紅前購買和分紅後購買所擁有的基金資產略有差別。但在市場波動不大的情況下,這種差別並不大。投資者隻要看好該隻股票型基金的未來成長性,信賴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投資不應局限基金分紅前後的購買順序。
但有一點是需要投資者注意的:不能簡單認為高分紅就是基金的業績好,基金分紅後,淨值也會下降。對投資者來說,及早實現投資收益,先將部分獲利落袋為安,可以規避未來市場可能下跌的風險。但如果遇到股市行情上漲、前景看好、基金業績表現突出時,如果投資者選擇了現金分紅的方式,等於是對投資進行減倉,反而降低了進一步獲利的機會。
八、小基金與大基金優劣勢
1.小基金的優劣勢
通常情況下,超過50億(份)的股票型基金被稱為大盤基金,規模介於30億到50億之間的稱為中盤基金,而規模小於30億的為小盤基金。國內近幾年發行了多隻超百億基金,但我國香港市場上,股票型基金規模都小於20億。
相對於大基金來講,小基金規模小,易於管理和操作,基金管理人在進行股票品種的選擇上更加靈活,也便於集中資金投資績優股票。
小基金的持倉量有限,對投資績優股票品種的選擇上也會有一些限製,但隻需要較低成本的分散性投資,就能夠很容易地實現投資目標,避免了過度分散投資帶來的風險。
2.大基金的優劣勢
為了更好地運用資金,大型基金在資產的配置上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短則幾個星期,長則幾個月,才能將資金逐步地投入市場。同樣,在進行股票品種的調整時,也因為其資金量大,帶來進出上的不便性。特別是在目前股市實行漲停板和跌停板製度的前提下,更使大基金在資金的買賣中受限。
基金在投資組合比例上有以下限製: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過基金資產淨值的10%;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所有基金,共同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不得超過該證券的10%,這被稱為“雙十”規定。該規定從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範圍。
規模大的基金,受基金契約和投資比例的限製,對績優股票的投資受到一定限製,使其不能不轉向一些質量稍次的股票。
規模大的基金持倉量較大,分散投資將使其業績提升受到影響,也很難超越市場的平均水平,類似於一隻指數型基金。
大基金也有其自身的投資優勢,就是市場認同度高,品牌效益明顯,更容易招募到優秀的管理和投資人才。由於其管理和運作資金量大,能夠有效地降低基金管理人的研發成本和營銷成本。但同時因為建倉調倉速度慢,也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運作成本。
盡管基金在規模上存在大小差異,但最終決定基金好壞的,還是基金的運作業績,特別是在特定時間段內的業績。
例如,成立於2006年12月12日,首募規模419億份,有效開戶數超過92萬戶的嘉實策略增長基金(070011),是當時國內首發規模最大的基金,市場對這個“巨無霸”始終給予關注。天治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天治核心成長基金(163503)發行募集期曆時53天之久,不過僅募集資金3.13億元,是2006年成立的規模最小的迷你基金,日均募集不到600萬元,似乎被投資者“遺忘”。
但嘉實策略增長基金2007年4月2日的單位淨值為1.0820元,2007年4月5日的單位淨值為1.1150元,期間淨值僅增長了(1.1150-1.0820)/1.0820×100%=3.05%;而天治核心成長基金2007年4月2日的單位淨值為1.0855元,2007年4月5日的單位淨值為1.1168元,期間淨值增長了(1.1168-1.0855)/1.0855×100%=2.88%,並沒有產生較大的淨值差異。
九、選擇行業優勢明顯的股票型基金
看好行業發展趨勢,跟隨行業成長,分享行業利潤的投資者,可以首選行業優勢比較明顯的股票型基金。這類基金的資產配置品種,因為嚴格限定在某些行業內,從而使其投資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平時有興趣進行某些行業選股操作,或在工作中對某行業情有獨鍾並有研究興趣的投資者,可以在行業股票型基金的選擇上多一些主動性,能夠抓住行業發展帶來的投資機遇。
李先生是一家小型零售百貨商店的老總,對自身經營的零售百貨商店很有信心。其一,商店內沒有空閑的場地,攤位暴滿;其二,李先生從來沒有因為租金收不上來而發愁;其三,商店內的攤位不斷在豐富產品,商戶是興高采烈,滿麵春光。
正是有商業經營上的諸多體會和感受,使李先生在理財上也頗有一套。對於李先生來說,熟悉的行業就是最好的投資領域。按李先生的話說:“投資我不懂,但行業的效益和未來前景我是知道的。我相信理財專家也不會放棄景氣行業的機會,而去尋找不景氣的行業。隨著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銀行、房地產等行業的前景應當可以預期,並具有極強的升值潛力。這就如商業中心經營零售百貨一樣,投資收益是顯而易見的。”
按照李先生的投資需求和個性偏好,銀行的工作人員為其量身選擇了與行業有關的股票型基金,包括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基金,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基金,長城消費增值基金,當然,也有易方達價值精選這樣的百億基金。盡管李先生選擇的可能不是基金中表現最優秀的,但至少是自己最滿意的。隻有製定了明確的投資計劃,並嚴格遵守和執行,基金良好的管理和運作能力才能得到凸現。按李先生的想法就是:“買基金就像經營店鋪,靠的是日積月累,而短期的暴利未必能夠令人放心。”
實踐證明,李先生的基金投資和配置思路無疑是正確的,同時李先生投資基金的策略,也給銀行的營銷人員更多的啟示,那就是基金絕不是“賣”出去的,而是根據投資者的需求和個性化要求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