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基金操作的風險控製(1 / 3)

第一節 什麼是基金的風險

基金的風險是指未來資產價值(或收益率)有多種可能的情形和結果。也就是說,投資者不能確切地知道哪種結果會發生,隻知道每種情形都有可能會發生,都不排除其發生的概率及可能出現的後果。更為確切地說,對於投資者而言,所麵臨的風險是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之間的差額。正是因為投資的最終結果是不確定的,存在一定的風險,才使得投資者在投資決策時,需要作出慎重選擇。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考慮的範圍,不但包括投資的預期收益,還應包括一定的風險,盡可能做到在一定的收益水平下降低風險,或在一定的風險水平下提高收益。

基金的風險有以下特征。

1.客觀性

人們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風險存在和發生的條件,進而降低風險發生的頻率和波動幅度,但絕對不可能消滅風險。這是因為一方麵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是波動的;另一方麵,作為投資主體的投資者具有有限理性,人們隻能不斷提高認知和管理水平,但無論如何,影響上市公司目前和今後利潤的客觀事件是無法完全預見和消除的。購買基金存在客觀上的風險。

例如,在2001年6月上證指數處於2245點附近入市的基金投資者,隨著指數下跌到2002年1月25日的1451點時,其持有的基金資產淨值也下跌了19.18%。再考慮到封閉式基金的折價因素,有相當一批投資者的損失超過40%。

2.不確定性

風險的不確定性是風險最本質的特征。由於客觀條件的不斷變化,以及人們對未來環境認識的不充分性,導致人們對事件未來的結果不能完全確定。風險是各種不確定因素的伴隨物。

例如,華夏平穩增長基金(519029),截至2006年12月31日持有浦發銀行500.01萬股。浦發銀行2006年12月29日的收盤價為21.31元,2007年1月4日,該股票的收盤價會是多少呢?至少在2006年12月29日這一天,投資者是不會知道的。既然基金管理人不能確定浦發銀行12月29日的收盤價,基金在該日的淨值也就存在了一定的不確定性。

3.潛在性

盡管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它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它的出現隻是一種可能,這種可能要變為現實,還有一段距離,並賴於其他相關條件,這一特性可稱為風險的潛在性。人們可以利用科學的方法,正確鑒別風險,改變風險發生的某些條件,從而減少和控製風險的負麵結果。

例如,投資、信貸、物價一直是決定央行利率政策的三大指標,而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的變化,就成為利率政策調整的主要參考對象。CPI上漲,意味著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加息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對於受利率影響較大的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央行利率調整就成為了其潛在的投資風險。

4.可測性

不確定性是風險的本質,但這種不確定性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變化全然不知。人們可以根據以往發生的一係列類似事件的統計資料,經過分析,對風險發生的頻率及其造成的經濟損失程度作出統計分析和主觀判斷,從而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預測與衡量。

5.雙重性

雙重性是指風險結果的發生會帶來損失或是收益。傳統上來講,風險意味著損失,由此風險的雙重性也指風險與收益機會共存。風險結果的雙重性表明,對待風險不應僅僅是消極對待其損失一麵,也應將風險當作是一種經營機會,通過風險管理獲得風險收益。

仍以上麵的華夏平穩增長基金(519029)為例。2006年12月29日該基金持有的浦發銀行收盤價會出現三種可能性:高於、等於或低於21.31元,基金淨值也就相應地會出現增長、不變或減少的可能性。當該基金的淨值增長時,投資基金就成為一種機會,投資者即實現了投資收益的增長。反之,基金的投資就成為一種損失。

6.行為相關性

行為相關性是指投資者麵臨的風險與其投資行為是緊密關聯的。不同的投資者對同一風險事件會有不同的投資行為,具體反映在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不同的管理方法上,也因此會麵臨不同的風險結果。實質上,任何一種風險都是由投資行為與風險狀態結合而成的。風險狀態是客觀的,但其結果會因不同風險態度的投資行為而不同。

例如,投資者於2006年12月29日贖回了華夏平穩增長基金(519029),當日的基金淨值為1.3330元。假定基金管理人僅持有浦發銀行一隻股票,該股當日的收盤價為21.31元,到2007年1月30日的收盤價為26.33元,此期間基金淨值也因此從1月4日的1.3330元上漲到1月30日的1.6570元,上漲收益為1.6570-1.3330=0.3240(元)。由於投資者采取短期投資策略,從而錯失了基金淨值上漲的機會。同樣,投資者在1月30日以1.6570元的價格申購了該隻基金,由於浦發銀行2月1日的收盤價為24.59元,期間又下跌了24.59-26.33=-1.74(元),同期淨值也下跌為1.5790-1.6570=-0.078(元),短期每份基金份額被套了0.078元。這種頻繁操作的投資手法,極易帶來基金的投資風險。

第二節 基金風險種類

一、流動性風險

任何一種投資工具都存在流動性風險,即投資者在需要賣出時,麵臨變現困難和不能在適當價格上變現的風險。由於基金管理人在正常情況下必須以基金資產淨值為基準承擔贖回義務,投資者不存在由於在適當價位找不到買家的流動性風險,但當基金麵臨巨額贖回或暫停贖回的極端情況時,投資者有可能不能以當日單位基金淨值全額贖回。如投資者選擇延遲贖回,則要承擔後續贖回日單位基金資產淨值下跌的風險,這就是基金的流動性風險。

由於基金管理人和投資者之間是一種委托代理關係,這種關係是建立在投資者對基金管理人信任基礎之上的。假定發生了巨額贖回或者延遲贖回的現象,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這種信任關係。當這種信任較為脆弱或麵臨崩潰時,投資者就會紛紛加入贖回基金份額的行列,甚至於會出現“擠兌”現象,越“擠兌”,新增申購者越少,基金管理人兌付就越來越困難。

例如,假定某隻基金發生了巨額贖回現象,投資者贖回1000份基金,當日的基金淨值為1.50元。由於不能按當日的基金淨值贖回,需要向後延遲,第二天的基金淨值為1.10元,依次類推,越向後延遲,基金的淨值變化使投資者麵臨的風險越大。

二、申購、贖回價格未知風險

基金的申購數量、贖回金額以基金交易日的單位基金資產淨值加減有關費用計算。投資者在當日申購、贖回基金單位時,所參考的單位資產淨值是上一個基金交易日的數據。而對於基金單位資產淨值在上一交易日至交易當日所發生的變化,投資者無法預知。因此,投資者在申購、贖回時無法知道會以什麼價格成交,這種風險就是基金申購、贖回價格未知風險。

例如,某基金前一天的基金單位淨值為1.50元,投資者於當天賣出後,正值股票市場大跌,基金淨值也會跟著下跌,究竟以什麼樣的價格成交,投資者是不知道的,隻能等到第二天公布基金淨值後才能獲知,可能是1.45元,也可能是1.4元,或者是1.35元。特別是在震蕩市場環境下,上午股票市場還一路走高,豔陽高照,而下午14:00以後,卻出現了變盤的風雲。最終清算出來的基金淨值是多少,交易時間內是無法確定的。

三、基金投資風險

1.股票投資風險

股票市場發生係統性風險,會使股票型基金的淨值受到影響。係統性風險又叫整體性風險,是由基本經濟因素的不確定性引起的。經濟走向繁榮時,股市上漲;反之,出現了經濟衰退,股市也會首當其衝地出現下跌。因而投資者對係統性風險的識別,就是對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的宏觀經濟狀況作出判斷。世界經濟或某國經濟發生嚴重危機、持續高漲的通貨膨脹、特大自然災害等,都會為股市帶來係統性的投資風險。

例如,20世紀90年代初,投資於東南亞新興市場的基金可能獲利不菲,但在爆發了東南亞經濟危機的1997年至1998年底,許多基金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可能是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對基金產生的最重要的風險例子了。

另外,不同的上市公司,存在著諸如經營管理策略、財務狀況、銷售政策、內控製度、重大投資決定等方麵的差異,從而導致個體風險的多樣性。假定基金所選股票品種出現了以上因素所導致的經營性風險,從而使上市公司的業績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拖累和影響,將會從根本上影響其在股票市場上的價格表現,進而影響到基金的淨值表現。這種風險由於是單隻股票引發的風險,又稱為可分散風險。

例如,股票市場上的“ST”類股票,每天的漲跌幅都被限製在5%以內。股權分置改革期間的部分股票(S股),由於一直不能按證監會的要求和統一計劃完成股改,使每天的漲跌幅受限,也都會使基金的收益受到影響。

2.債券投資風險

債券投資風險主要指利率變動影響債券投資收益的風險和債券投資的信用風險。利率調整對不同的債券品種影響是不同的。交易類債券的價格波動將直接計入當期損益,不過由於該類債券比重較小,其負麵影響也較小。而持有到期與可供出售類債券,則可能麵臨機會成本的損失,具體依各自期限結構不同而有所區別。一般來說,久期越高,負麵影響越高;長期債券占比越高,負麵影響越大;但對長期債券的負麵影響有一定的滯後性。其他流動性資產的影響較小,可忽略不計。

央行貨幣政策也對不同的基金品種產生作用。貨幣市場基金資產主要投資於國庫券等短期貨幣工具,對央行貨幣政策反應迅速,所以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基本都能保持和央行貨幣政策同步,投資收益會隨著利率波動而變化。長期來看,加息對貨幣市場基金、中短期債券基金是利好,其收益率將水漲船高,加息對長期債券的影響可能會更大一些。交易所債券對利率調整的敏感度更高一些,在這方麵持倉較多的基金,或許會在短期調整策略。因此,當經濟好轉,出現通貨膨脹時,或政策麵出現加強宏觀控製時,應謹慎投資債券型基金。

基金的投資目標不同,投資風險通常也不同。股票型基金的風險最大,其次是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基金風險從高到低依次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保本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從更細的角度分依次為: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股債平衡型基金>偏債型基金>債券型基金>純債型基金>中短債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當然,這隻是一種大致的排序,不排除股票型基金因管理和運作不好,收益低於其他不同類基金的情況。投資者應當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財務狀況和投資目標的基金。

三、機構運作風險

1.係統運作風險

係統運作風險指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或代銷機構等當事人的運行係統出現問題,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風險。

例如,在基金的正常交易時間內,突然停電、受病毒侵襲而出現計算機死機,或者人為操作中的不當而導致申購、贖回操作無效等。

2.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指基金運作各當事人因不能履行義務,如經營不善、虧損或破產等,給基金投資者帶來的資產損失風險。

例如,個別基金管理公司迫於業績排名的壓力,加上急功近利的經營思路“作祟”,常常不顧基金管理團隊自身的投資管理能力,盲目擴充基金規模。也有的投資組合長期遊走於基金契約的邊緣,打投資的“擦邊球”,或者是有意識打造一張異常“寬鬆”的基金契約,而置基金的長期風險於不顧。2006年,上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動用1.39億元一般風險準備金及固有資金,彌補旗下貨幣市場基金的投資損失,就是明顯的例子。

3.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也可以稱之為基金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風險。一般是一種無形的人為損害或危險,或者說基金從業人員為了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出不利於投資者的行為。比如,利用管理資產的優勢,操縱基金淨資產值,謀取巨大的管理費用;或者故意使基金的信息披露滯後,更嚴重的是向基金關聯企業輸送利益,不按時進行收益分配等。基金作為管理和運作資產的人,具有較多的信息優勢,向直係親屬提供炒股信息,也是最明顯的道德風險現象。

4.不可抗力風險

不可抗力風險指戰爭、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發生時,給對基金投資者帶來的風險。例如,2001年發生在美國的9.11事件,使紐約交易所道·瓊斯指數和美國納斯達克指數一路狂泄。海灣戰爭前夕,世界股市也曾一度出現下跌。

5.市場違規操作風險

基金管理人在操作過程中,由於不能建立有效的內部風險控製製度,或不嚴格遵守基金契約,重倉持有避險股票,超出投資範圍配置風險品種。這種不按既定操作理念和投資策略進行的風格“飄移”,也會造成操作中的風險。

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華爾街出現了一個由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美聯儲副主席與華爾街最成功的套利交易者共同組建的長期資本基金,在短短的4年中,獲得了285%的離奇收益率,締造了華爾街神話。然而,在其出色交易員的過度操縱之下,長期資本基金在兩個月之內又輸掉了45億美元,走向了萬劫不複之地。

6.其他風險

基金投資的風險除了上麵所提及的以外,還有股票供求關係變化方麵的風險、股票市場短期波動的風險、過度投機的風險、技術分析風險、金融創新風險、融資風險、連續經營風險等。作為不斷變化的股票市場,不斷發展的基金業,各種新的風險還會發生和出現。因篇幅所限,在這裏不再一一介紹。

第三節 基金風險評價指標

一、貝塔係數(Beta)

基金投資的風險,都是以其投資回報率的波動來衡量的。基金的投資回報率,又叫投資總報酬率,是全麵衡量基金投資業績的指標,它綜合了基金資產市價的變動、基金分紅及其他創造的收入或收益。

例如,在成立之初以1元價格認購廣發聚豐股票型基金(270005),截至2006年6月29日的基金單位淨值為1.6935元,期間分紅累計0.105元,該基金的總報酬率為:(各項收益分配+資產淨值變動值)/資產淨值的期初值×100%=(0.105+1.6935-1)/1×100%=79.85%。

但怎麼樣才能知道一隻基金投資回報率的波動是正常的呢?這需要設置一個可參考的標準。貝塔係數就是以股票市場作為參考標準,來衡量股票基金的風險水平,也就是通過股市的變化,掌握和了解基金投資收益的變化。

基金的貝塔係數,反映了基金投資回報率的變化與股市大盤指數之間的關係。股市大盤指數也稱之為股市總的行情指數。根據其含義,假定將股市大盤指數的貝塔係數設定為1,那麼某一隻基金的貝塔係數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當基金的貝塔係數等於1時,表示該基金的風險與股市大盤指數一致,股市大盤指數增加或降低一定的百分比,該基金的投資回報率也將上升或下降同一百分比。

當基金的貝塔係數大於1時,表示該基金的風險高於股市大盤指數。貝塔係數越高,風險也就越大。如果某隻基金的貝塔係數是3,表示股市大盤指數上升1%,該基金的投資回報率將上升3%;反之,如果股市大盤指數下降1%,該基金投資回報率也將下降3%。

當基金的貝塔係數小於1時,表示該基金風險小於股市大盤指數的平均風險。貝塔係數越接近於0,風險越小。假定某隻基金的貝塔係數為0.2,則股市大盤指數上升或下降1%,該基金的投資回報率隻上升或下降0.2%。

當基金的貝塔係數為0時,表示該基金的投資回報率與所選定作為參照標準的股市大盤指數毫無關係。如某貨幣市場基金的貝塔係數就有可能是0,因為它與股市變化毫無關係。

當基金的貝塔係數為負數時,表示基金投資回報率的變化與所選定作為參照標準的股市大盤指數方向正好相反。股市大盤指數上升時,該基金的投資回報率下降;同樣,當股市大盤指數下降時,該基金的投資回報率上升。如某貴金屬基金,相對於股市的貝塔係數可能就是負數。

在實際計算時,常選用36個月的基金每月投資回報率和每月股市大盤指數漲跌的百分比來計算貝塔係數,時間太長或太短,都不能準確反映基金的貝塔係數。

貝塔係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隻能反映市場風險,不能反映全部風險,如基金管理人道德風險。同時,該係數並非對所有的基金品種都適用,特別是對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另外,貝塔係數也不是可以全部反映股市大盤指數變化關係。股票市場上的指數有上證綜合指數、深證成分指數、滬深300指數、深證100指數、上證50指數、上證180指數等。選取的指數不同,貝塔係數也不同。同一隻基金以不同的股市指數為標準,結果將大不相同。

二、標準差(StandardDeviation)

標準差是指過去一段時期內,基金每個月的收益率相對於平均月收益率的偏差幅度的大小。標準差反映了某基金任一投資回報率與其平均回報率的差,顯示了基金表現的波動性。基金的每月收益波動越大,那麼它的標準差也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例如,基金A過去52周每周回報率都是1%,那麼其標準差為0.基金B的周回報率是不斷變化的,一周為5%,下周為25%,再下周為-7%,那麼基金B的標準差大於基金A的標準差。而如果基金C每周都虧損1%,其標準差也同樣為0.實際上,標準差所量化的對象是投資組合收益的波動,而不是投資組合中的風險,因為標準差並沒有體現基金虧損的可能性。因此,投資者最好將標準差視為衡量收益波動的手段,標準差愈小,基金的每月收益波動愈小,風險愈小。

標準差能夠反映基金的全部風險,如股票市場風險、基金管理人的經營風險和利率風險等;能夠衡量全部基金,對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同樣適用。

據美國的基金研究表明,較保守的股票基金,標準差通常低於3.5%,而激進型的股票基金,標準差可達到6%以上。標準差為0,表示某基金的基金回報率保持一致。根據基金的標準差,可以大致估計到該基金回報率的波動區間,如A基金的月標準差為5.72%,期間平均回報率為2.5%,那麼,在約2~3年的時間裏,A基金的月回報率波動區間為-3.22%至8.22%(下限是:基金月平均回報率-基金月標準差=2.5%-5.72%=-3.22%,而上限是:基金月平均回報率+基金月標準差=2.5%+5.72%=8.22%)。

單隻基金本身的標準差無法顯示其風險大小,投資者應將基金的標準差與同類基金或者業績評價基準的標準差進行比較。

例如,一年期標準差是30%的基金,代表這隻基金淨值在一年內相對於其預期報酬率的變動程度是30%。如果一隻基金平均每年的報酬率是15%,但是波動值是30%。這就是說,該基金的預期報酬率雖然是15%,但是上下30%的變動都是很正常的,可能會有45%的暴利,也可能會虧損15%。定期存款雖然目前一年報酬率不高,但是非常穩定,波動的幅度極低,風險極小。

若兩個基金的報酬率相同,投資者理當選擇標準差較低的基金;反之,若標準差相同,則選擇報酬率較高的基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投資者有時無法采取如此截然的二分法。這時,可運用所謂“單位風險報酬率”(即報酬率除以標準差,用以衡量投資者每承擔一單位的風險,可以得到多少報酬)的概念。

例如,在某段期間內,A基金的報酬率為30%,標準差為15%;B基金的報酬率為25%,標準差為10%(即A基金報酬優於B基金,但風險也大於B),則A、B基金的單位風險報酬率分別為2與2.5.也就是說,經過風險因素(標準差)調整之後,B基金的表現反而優於A基金,是投資者應該選擇的對象。

標準差和貝塔係數所量化的對象是回報的波動,而沒有體現基金的下行風險(基金收益率低於無風險的定期存款利率時才被計入的風險),即虧損的可能性。

如一隻基金在12個月的運作中,有5個月的收益狀況低於同期的存款利息,那麼這5個月就被計入下行風險。極端的情況下,如果在12個月中,基金每個月的收益水平都超過了存款利息,那麼該基金的下行風險就是0.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用標準差和貝塔係數等統計工具作為衡量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基金風險。但投資者應當注意,低風險衡量指標也並不能保證投資百分之百安全,因為沒有任何指標能完全準確地預測基金未來的風險。因此,風險衡量指標僅僅是作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決策參考,不能以此為標準,忽略基金存在的風險性。

三、夏普指數(SharpeRatio)

投資者在麵臨眾多的基金產品,怎樣才能知道其風險,並判定風險承擔得值不值得呢?夏普指數可以說是評價基金的絕佳指標。隻需看一下自己基金組合的夏普比率大小,就知道所買的基金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