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家訓
炒股是老行業。在華爾街,一百年前流行的是火車股、鋼鐵股,接著流行收音機股、電視機股,後來流行的是電腦股、網絡股……每種股票的興起都代表了新的行業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在這千變萬化的股市曆史萬象中,惟一不變的是股票的運動規律。和百年前甚至更早時期的先輩一樣,現代人有著同樣的貪婪、恐懼和希望,一樣在虧損時不肯割肉,一樣滿足於小利而在股票的牛市中途退席。當年的股市充滿小道消息,今天的股市還是充滿小道消息;當年有公司做假賬,今天也有公司做假帳。
巴魯克是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炒家。從華爾街賺夠錢後成為羅斯福總統的財經顧問。他自傳的前部分講的便是他的華爾街生涯。他父親是位著名的醫生。他剛進華爾街,父親給了他10萬美元,那時這可是一筆巨款。可這10萬美元隻撐了三年。他告訴父親已虧光10萬美金的時候,期待父親的狂怒。但他父親沒有狂怒,隻給了他信任的目光,又給了10萬美元,告訴他這是家裏最後的資產了。在第六年的時候,他第一次一筆賺到6萬美元。在自傳中,他說他明白自己從此完成了炒股的初期教育,他不再是”妄想”在華爾街生存,而是”知道”能在華爾街生存。他在自傳中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
像巴魯克這樣的前輩們和他的前輩們,用他們的經驗寫下了一條條的家訓——想在股票投資這行生存和成功所必須遵循的原則。這些原則,一百年前適用,今天適用,一百年後一樣適用,因為人性不會改變。
華爾街一代新人換舊人,每人都希望他的存在能在曆史上留下一筆,各種各樣的格言警句如恒河沙數。令我驚奇的是,華爾街在近半個世紀已沒有出現新的“家訓”。有人出了些新的規則,仔細讀之,隻不過用新文字把老的家訓重述而已,換湯不換藥。
1.止損,止損,止損!
我不知道該怎樣強調這兩字的重要,我也不知還能怎麼解釋這兩個字,這是炒股行的最高行為準則。你如果覺得自己實在沒法以比進價更低的價錢賣出手中的股票,那就趕快退出這行吧!你在這行沒有任何生存的機會。最後割一次肉,痛一次,你還能剩幾塊錢替兒子買奶粉。
2.分散風險
做這行需要有賭性,但不能做賭徒。如果你在這行玩刺激,手手下大注,夢想快快發財,那你遲早翻船說再見,而且速度會較你想像快得多。你有十次好運,第十一次好運不見得會落在你頭上。記住:你隻能承擔計算過的風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把手頭的資本分成五至十份,在你認為至少有1:3的風險報酬比率時把其中的一份入市,同時牢記止損的最高生存原則,長期下來,不賺錢都難。新手的錯誤是太急著賺錢,手手都要豪賭,恨不得明天就成為億萬富翁。中國“財不入急門”的古訓,在這行真可以說是字字璣珠。
3.避免買太多股票
問問自己能記住幾個電話號碼?普通人是100個,你呢?手頭股票太多時,產生的結果就是注意力分散,失去對單獨股票的感覺。我一直強調,你必須隨時具備股票運動是否正常的感覺,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控製進出場的時機。買一大堆類別不同的股票,恨不得掛牌的股票每隻都買一些,是新手的典型錯誤,因為注意力將因此分散。將注意力集中在三至五隻最有潛力的股票,隨著經驗的增加,逐漸將留意的股票增加到十至十五隻。我自己的極限是二十隻股票。讀者可以試試自己的極限何在?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超出自己的極限。
4.有疑問的時候,離場!
這是條很容易明白但很不容易做到的規則。很多時候,你根本就對股票的走勢失去感覺,你不知它要往上爬還是朝下跌,你也搞不清它處在升勢還是跌勢。此時,你的最佳選擇就是離場!離場不是說不炒股了,而是別碰這隻股票。如果手頭有這隻股票,賣掉!手頭沒有,別買!我們已經明了久賭能贏的技巧在於每次下注,你的獲勝概率必須超過50%,隻要你手頭還擁有沒有感覺的股票,表示你還未將賭注從賭台撤回來。當你不知這隻股票的走勢,你的贏麵隻剩下50%。專業賭徒決不會在這時把賭注留在台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