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每股盈收計算公式(1)(1 / 3)

每股收益計算

每股收益即EPS,又稱每股稅後利潤、每股盈餘,指稅後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它是測定股票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分析每股價值的一個基礎性指標,是綜合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它是公司某一時期淨收益與股份數的比率。該比率反映了每股創造的稅後利潤, 比率越高, 表明所創造的利潤越多。 若公司隻有普通股時,淨收益是稅後淨利,股份數是指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如果公司還有優先股,應從稅後淨利中扣除分派給優先股東的利息。

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為:

每股收益=利潤÷總股數

每股收益以年收益為基數算出的叫年度每股收益,季收益為基數叫季度每股收益。

比如,這個公司年收入一千萬,總股本為一億,那麼年度每股收益為:1千萬÷1億股=0.1元/股

一般的投資者在使用該財務指標時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 通過每股收益指標排序,是用來尋找所謂“績優股”和“垃圾股”;

二、 橫向比較同行業的每股收益來選擇龍頭企業;

三、 縱向比較個股的每股收益來判斷該公司的成長性。★

關於每股收益,投資者還應掌握幾個知識點,這對把握每股收益的計算也有幫助。

每股收益是指本年淨收益與普通股份總數的比值,根據股數取值的不同,有全麵攤薄每股收益和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全麵攤薄每股收益是指計算時取年度末的普通股份總數,理由是新發行的股份一般是溢價發行的,新老股東共同分享公司發行新股前的收益。加權平均每股收益是指計算時股份數用按月對總股數加權計算的數據,理由是由於公司投入的資本和資產不同,收益產生的基礎也不同。

若上市公司為負淨利潤,那麼該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就為負的。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較重要的財務指標。它反映普通股的獲利水平。在分析時可進行公司間的比較,了解公司相對獲利能力,可以進行不同時期比較,了解該公司盈利能力的變化趨勢。

因此在使用該指標應注意以下問題:

★(1)每股收益不反映該股票所含的風險。(行業不同)

(2)每股收益多,不一定意味著分紅多。也並不意味現金多。扣折舊、壞帳等。★

例:1.某公司利潤100萬,股數100萬股,股價為10元每股,該公司總資產為1000萬,則

利潤率=100÷1000×100%=10%

每股收益=100÷100=1元

2.某企業年利潤為100萬,發行總股數為50萬股,股價是40元每股股,公司總資產2000萬元,則

利潤率=100÷2000×100%=5%

每股收益=100÷50=2元

基本每股收益計算

基本每股收益的計算,按照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當期淨利潤除以當期實際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確定,考慮的是當期實際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反映目前的股本結構下的盈利水平。

以公式來表示:

基本每股收益=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當期淨利潤÷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

★公式中分子為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當期淨利潤,即企業當期實現的可供普通股股東分配的淨利潤或應由普通股股股東分擔的淨虧損金額。

分母為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算術加權平均數,即期初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根據當期新發行或回購的普通股股數乘以其發行在外的時間權重計算的股數進行調整後的數量。★

從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到,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當期淨利潤的計算較為簡單,但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比較複雜,投資者應該充分關注。在報告期內如果因增資、回購等原因造成股本發生變化時,要按照當年實際增加的時間進行加權計算。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股本變動都要按照當年實際增加的時間進行加權計算。如當期發生利潤分配而引起的股本變動,由於並不影響所有者權益金額, 也不改變企業的盈利能力, 在計算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時無需考慮該新增股份的時間因素。

報告期內股本變動的情形

是否需要考慮時間加權因素

股本增加

發行新股

債轉股

公積金轉增股本

股票股利分配

股本減少

回購股份

縮股

表:加權考慮因素對照表

企業應當按照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當期淨利潤,除以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基本每股收益。

而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可按下麵公式計算:

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期初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當期新發行普通股股數×已發行時間÷報告期時間-當期回購普通股股數×已回購時間÷報告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