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小品王”趙本山——從二人轉演員到本山傳媒集團掌門人(1 / 3)

提起“小品王”趙本山,幾乎是無人不曉。但若是說企業家趙本山,你或許還會有點不適應。本山傳媒集團目前有兩大支柱產業:一是劇場演出,二是影視製作。兩個支柱產業互為因果、互相補充,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與喜劇藝術美學共同打造出中國的笑工廠。

坎坷明星路,春晚開啟財富夢想

著名喜劇演員趙本山的童年算不上幸福,但也正是這種磨練和經曆讓他對生活、對藝術有了獨特的見解。趙本山是個孤兒,從小跟著二叔學藝,拉二胡、唱三弦,二叔是個盲人,盲人的心思重,耳朵很靈敏,每次都是他聽旋律,趙本山看舞台表演。當趙本山學會了三弦,他也模仿出了盲人的感覺。事實上,盲二叔就是趙本山的藝術啟蒙老師,趙本山也就是出演《大觀燈》的盲人首先紅遍東北的。

1986年,趙本山到了鐵嶺劇團。最早的時候,他和潘長江在沈陽一起演二人轉《大觀燈》,連演200多場。可能是太轟動,惹了別的劇團,就有好幾百盲人堵在劇場門口砸場子,說要把趙本山眼珠子挖出來。可見,當時的趙本山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

真正發現趙本山的伯樂是薑昆。當時薑昆帶領中央說唱團到鐵嶺演出,當地人說還沒鐵嶺劇團演得好,薑昆就把趙本山所在的劇團找來,他們坐在體育館的觀眾席,看趙本山給他們演出。20多位北京藝術家坐在座位上,全部笑得趴在地上。薑昆向趙本山要了一盤帶子,說要帶回中央電視台推薦他上春節聯歡晚會。

後來,春節聯歡晚會劇組真的來找趙本山了。當時鄒友開、李雙江等三人在鐵嶺的招待所見了趙本山,並讓他在房間裏演一個節目,趙本山說給他們三張票到體育館看,那裏效果好。三人拿了票也沒看演出,扭頭就回北京了。經人點撥,趙本山才知道得罪他們了。不過後來,鄒友開還是把趙本山召到了北京,但趙本山每年都是打道回府。有一年劇團團長讓趙本山帶著十瓶茅台酒送禮,憨厚的趙本山不知道往哪兒送,害怕被拒絕,就在梅地亞賓館一天喝掉一瓶,正好到了第十天趙本山被通知回家。後來他和團長說,十瓶酒全送出去了,人家還是不喜歡自己的節目。

1988年春節聯歡晚會已經定下讓趙本山參加哈爾濱分會場的演出,而且節目提前錄了像,全鐵嶺的人都知道他上了春節晚會,但後來他的節目卻沒播。一年後的國慶晚會,趙本山才第一次在央視亮相,緊接著就是1990年春節晚會的《相親》。而後連續三年趙本山的節目都獲得一等獎。

投資二人轉,文化產業是主業

二十年前,趙本山以他的處女作《摔三弦》撼動了白山黑水。

二十年來,趙本山“腳踏黑土地,頭頂一片天”,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他把喜劇小品、二人轉和東北風格的影視劇等無數優秀作品不斷奉獻給喜愛他的億萬觀眾。神州大地有井水處就有趙本山帶給人們的歡笑。

二十年後,趙本山圓了他的一個跨世紀之夢——創辦遼寧民間藝術團。

功成名就的趙本山,要用真誠回報養育他的這片黑土地。他發起了東北二人轉大賽,把一批年輕的二人轉演員收到了門下,在自導自演的電視劇《劉老根》中傾情表現二人轉。他發動媒體大肆宣揚綠色二人轉,終於把艱難生存在民間的二人轉提升到了文化的層麵,帶進了藝術的殿堂。趙本山敏感地意識到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發展文化產業是弘揚民族文化的大好時機,他及時提出了創辦一個全新體製的民間藝術團的方案。遼寧省文化廳於2003年4月23日正式批準成立了遼寧民間藝術團。

遼寧民間藝術團,以電視連續劇《劉老根》的主要演員和趙本山的弟子們為主體,以演出東北二人轉、喜劇小品、東北民間歌舞為主業,以“劉老根”連鎖劇場為主要載體,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觀眾為辦團方向,建團之初便創下天天有演出、場場都爆滿的紀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趙本山給遼寧民間藝術團的定位就是:一切以廣大觀眾的喜歡和滿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圖虛名,求真務實,走出一條靠市場、靠實力發展壯大的興旺之路。在經營理念上,遼寧民間藝術團改變傳統演出場所與演出團體相互分離的模式,實現了劇場與演出團體的有機結合。

為把遼寧民間藝術團建成全國第一流的藝術團體,趙本山又創辦了“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實習基地”,一個占地麵積近三百畝的遼寧民間藝術團團址和藝術實驗基地。一個以演出業為主、以電視劇製作為依托、以藝術教育為基礎、以傳媒廣告為窗口的文化產業集團就這樣形成了。

趙本山雖出身地道的農民,但經過多年的打拚,見過大世麵後,也整了不少的“洋”事。從最早的沈陽本山藝術開發總公司到遼寧省民間藝術團,再到現今的本山傳媒集團,“本山帝國”終於有了雛形。說起自己的生意經,趙本山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過去別人經營我,現在我經營別人也經營自己。就像唐金和泰森,過去我是泰森,現在我是唐金。”來看看已經成為“唐金”的趙本山是如何經營別人和自己的吧。

伴隨著趙本山連霸十幾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最受歡迎作品獎”,他的品牌價值和知名度與日俱增。曆屆的春晚上,趙本山成功地把鐵嶺推向了全國,現在有人說趙本山儼然已成了沈陽的名片。的確,對於政府組織的活動,隻要當地政府說話,趙本山都會不遺餘力地去協助完成。在國內,同一個城市沒有一個人能像趙本山這樣有無數個大使的稱號:沈陽世園會形象大使、沈陽世遺會形象大使、沈陽市稅務大使、沈陽市旅遊形象大使……

雖然這些頭銜都是虛的,但業內人士說這是趙本山的一種營銷手段,也是他的聰明之處。“明星稅收是最敏感的話題,但本山身先士卒,決不讓自己成為第二個劉曉慶;出任世園會大使,則換到了世園會中一處位置很好的舞台使用權;沈陽旅遊大使的稱號更使趙本山獲益匪淺,每天晚上停在中街劉老根大舞台前的很多旅遊大巴已說明了問題。如果不是旅遊局的大力支持,旅行社怎麼會安排外地遊客成群結隊地來看二人轉?”看來也是,朋友多了路好走,趙本山和政府的良好關係,令他生意場上的事情迎刃而解。

趙本山涉及的產業很多,但最重要也不得不提的毫無疑問是小品表演。從1990年開始,趙本山就在春晚的舞台上大放異彩。從《相親》到《我想有個家》,連續三年他都得到節目一等獎。之後趙本山不僅一次不落春晚,更是每年春晚最受觀眾期待和喜愛的小品演員,也由此獲封當之無愧的“小品王”。

智商和財商都頗高的趙本山,當然不會隻把目光放在小品上。於是他走了很多藝人沒有走過的一條路:“演而優則商”。自從2005年遼寧民間藝術團升格為本山傳媒,趙本山就已完成了從喜劇演員到文化商人的轉型。他的本山傳媒集團曾被評為“中國文化經濟實體30強”,下屬有:遼寧民間藝術團、本山影視、瑞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具體一算的話,趙本山的財富真的令人大吃一驚。

回顧企業家趙本山的財富累積之路,不難發現,趙本山的智慧遠遠不隻體現在小品舞台上;商場上,趙本山更是一個眼光獨到而極有魄力的商人。

趙本山是1997年開始注意並投資二人轉的。那是因為有一天,趙本山和幾個老板去二人轉劇場看演出,幾個老板都非常喜歡,甚至小費就給幾十萬元。這讓趙本山一下子意識到:東北地區有數不清的二人轉藝人,如果把這塊資源開發出來,讓他們走向全國,肯定掙錢。

當晚回去之後,趙本山就開始策劃今後二人轉的發展,並且打電話給時任遼寧省省長的薄熙來,懇切地希望他“幫一把咱們的二人轉”。

值得一提的是,趙本山選擇進入二人轉的時機,實在是恰到好處。當時的二人轉由於格調較低,甚至一度被官方排斥,以至於沈陽政府更曾下令公務人員不得觀看二人轉。當時二人轉演員的演出報酬更是低到令人難以置信,例如趙本山如今的愛徒張小飛,當時的演出費隻有幾元。因此,趙本山無疑是在二人轉最低穀的時候抄底進入的,而用自己的品牌效應將其極力推上文化產業的巔峰,從而給遼寧的二人轉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通過籌拍電視劇將二人轉推出了東北、推向了全國。

其實,遼寧省民間藝術團就是現在的本山傳媒的前身。本山傳煤集團目前有兩大支柱產業。一是劇場演出業。2003年藝術團成立後不久,董事長趙本山就大膽決策在沈陽開辦“劉老根大舞台”劇場,以沈陽為突破點,建立“綠色二人轉”的大本營。結果一炮打響,“綠色二人轉”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和精湛的表演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歡迎。“劉老根大舞台”成為著名品牌,在沈陽很快由1家發展為2家。過去政府官員不敢進二人轉劇場,有了“綠色二人轉”之後,“劉老根大舞台”成為政府部門接待領導和貴賓、展示東北文化的重要場所。2004年,“劉老根大舞台”向長春拓展,成功地在長春開辦了第3家連鎖劇場。2005年,“劉老根大舞台”首次闖入關內,在天津開辦了第4家連鎖劇場。2006年,“劉老根大舞台”在沈陽繼續開花,成功地開辦了第5家連鎖劇場。2007年4月,“劉老根大舞台”又闖入東北最後一個省會城市,在哈爾濱成功地開辦了第6家連鎖劇場。到2009年,“劉老根大舞台”已遍布沈陽、長春、天津、哈爾濱、北京等城市,將連鎖劇場增至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