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在網絡與媒體的相互作用之下,郭德綱借勢風雲突起,憑借著自己多年的磨打錘煉,一躍成為現今相聲界年輕演員之中的佼佼者,據傳2010年春晚導演組曾邀請郭德綱登台獻藝,但由於郭德綱的檔期安排有衝突,未能如願,但由此可見郭德綱的知名度和認可度之高。
郭德綱的名聲大噪當然離不開他的相聲根據地——德雲社,德雲社是中國的一個相聲社團,全稱是北京德雲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以弘揚北方民族文化,培養曲藝人才,服務大眾為主旨的曲藝演出團體。德雲社打出的旗號是“讓相聲回歸劇場”,做“真正的相聲”。最初是由相聲演員郭德綱先生於1995年創建,經曆了十餘年的風雨曆程走到今日實屬艱辛,現在的德雲社正在逐步走向輝煌。
艱難“北漂”創業路,德雲社終成大器
郭德綱的個人財富積累可以說正是隨著德雲社的逐漸壯大而發展起來的。如今德雲社演出的門票異常火爆,一票難求,但這樣的局麵也是經過數年累月逐漸形成的,和其它創業一樣,郭德綱的財富之路也是一步一步熬過來的。
話說1995年,一天津五短身材好漢勇闖北京城,十年間,說相聲收門徒辦公司,最終紅遍大江南北。好漢何人?此人名喚郭德綱,公司便是鼎鼎大名的德雲社。
“最早進北京是為了大紅大紫。當時正好流行北漂,是條好狗都到北京叫喚一下是當時我們很流行的理念。當初來北京時的心態是跟著某個劇團演出,一旦能上春晚就會紅,但是到北京後我發現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回憶起十年前創業的艱難,郭德綱很感慨。
1995年,抱著“遠大”理想的郭德綱隻身來到北京創業,當夢想破滅,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他一邊以開公司和做策劃、主持人等維持生計,一邊開始與曲藝界同仁策劃相聲演出的事情。他首先找到的人是相聲界前輩張文順以及從小酷愛相聲藝術的青年演員李菁,由於誌趣相同,他們便開始相約抽出空餘時間在京味茶館、廣德樓等地演出。1996年開始,相聲演員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開始陸續加入郭德綱組織的演出,這樣到了1998年,以郭德綱為首的演出團體擴展為十幾個人,演出場館也從茶樓擴展到中和戲院、華聲天橋等稍大點的茶館戲樓裏。最初幾年的演出,一般都是從下午一直演到晚上,2元錢一張票,演員多的時候說相聲,少的時候說書。茶館也隻賺茶錢,票房收入全部歸演員所有。雖然條件很優厚,但由於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以及觀眾群,所以當時每人每天的收入如果能達到30元錢,就會高興好幾天,這就是成績,大家也都不指著這點錢活。
1998年,由於郭德綱組織的演出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一批演員,於是他便按照相聲界的叫法,將這個小團體的演出定名為“相聲大會”。郭德綱對傳統相聲的繼承和理解有他獨到的地方,很多觀眾認為郭德綱說相聲的方式和別人不一樣,並且基本上都因為這個原因去茶館聽他的相聲。於是,從1998年開始,郭德綱組織的“北京相聲大會”開始小有名氣,一場演出,茶館裏可以坐上100多人,有時候客人進不去,甚至把茶碗放在窗台上,站在外麵聽。可是這樣的好光景並沒有維持多久,由於總是流動演出,且一些劇場的經營狀況不佳,許多觀眾也隨之流失。據郭德綱回憶:“火的時候我們和好幾個劇場三七分賬,劇場得三分。再好點劇場要求四六分,最後要求到一九分,即他們九分,我們實在幹不了了,隻能離開。”
2003年,“相聲大會”還是沒有太大成績,一些演員走了,但還是有熱愛相聲的演員加入進來,於是演出隊伍又達到了十幾個人,也是從那年開始,“相聲大會”開始改名叫做“德雲社”,還有了自己的網站。
2004年初,郭德綱無意中在天橋樂看了一場業餘的鼓曲演出,發現這個劇場的地理位置和麵積十分適合德雲社,正巧也趕上天橋樂經營改製,所以當郭德綱與天橋樂的經理張福延談了演出意向,雙方便“一拍即合”。於是從2004年10月開始,德雲社開始了進駐天橋樂的演出。
“當初真沒想到德雲社能這麼火,我們也是抱著支持的態度接納了他們。”張福延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如是說。最初德雲社進駐天橋樂的時候也曾經經曆過一段淒涼。當初的客人在二三十左右,20元錢一張票,劇場和德雲社三七分賬,而一天演出下來天橋樂茶館的收入最多也就在200元左右。但堅持終於得到了回報,2005年五六月份,天橋樂的客人慢慢多起來。到2006年元旦前夕,人多得一發而不可收拾。究其原因,一方麵就是天橋樂占據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另一個主要方麵就是相聲演員常年鍛煉,業務水平得到提高,從而吸引了大批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