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到李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還是那個很有親和力的主持人。這好比當年提到李寧,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是那個賽場上熠熠生輝的體操王子。李靜以其特立獨行、機智幽默、率真、俏皮的主持風格,征服了觀眾,被喻為國內最具風格主持人。《超級訪問》在鳳凰歐美台播出後,深受歐美華人的喜愛。李靜的身影不斷出現在各種媒體上,而李靜不屬於演藝明星,她不拍戲,也不唱歌。但她由於職業的緣故,無可爭議地屬於亦娛亦商、非明星的明星人物。
李靜的父母都是鐵路上的普通工人,畢業於河北師大音樂係學習手風琴專業的李靜回到老家張家口電視台,雖然她自己的意願是做幕後工作,但因為形象比較好,所以領導就安排了主持人的工作,李靜對播音如同一個白丁,開始主持天氣預報時非常緊張,一口氣說完台詞連個停頓也沒有。有一次被母親安排去劇組跑龍套,導演謝添的一句話便改變了李靜的人生,“孩子,你不該屬於這個地方。”那個時候李靜才知道,原來在北京還有個電影學院。於是瘋狂的李靜動了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的念頭,當地廣電局的局長就找她談話,“你才22歲,如果你不走,我以後推薦你當副台長。”但是倔強的李靜一心想著出去看看外麵的世界,“就算讓我當台長我也不當!北電那多刺激啊!”結果導演係沒考上,她轉考文學係,學起了編劇。
艱辛創業,創新生活模式
1995年,李靜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應該不叫創業,因為李靜從第一天起就沒有為自己樹立一個清晰遠大的目標,她也沒有主動去對照一個現實的可模仿的榜樣,她不在乎錢,也對資本沒有什麼概念,她甚至從一開始就抗拒把自己變成一個商人。她隻是從一個非常樸素的原點出發:為了擺脫現實的無趣,要去做一些真正“好玩”的事情。
當時,李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一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李靜工作室。至於這個工作室幹什麼,她自己也沒有想好,因為同時她又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製片管理係,打算係統學習兩年。
這期間她結識了很多同學。於是就利用自己的工作室,把大家攏到了一起。每天的話題就是創作。幾個豪情萬丈的女生每天躲在一個小屋子裏悶頭炮製著各種創意。一個創意出來了,每個人都很快樂,然後,否定前一個創意,再一個創意出來了,又否定了前一個創意,就是沒有付諸實施的。到最後,苦思冥想的女孩子們個個無精打采,沒了當初的勇猛勁頭。一年後,工作室成員開始土崩瓦解,有的考上了研究生繼續學業、有的出國謀生求發展、有的做了專職劇作家……可這時的李靜卻仍沒有停止思考,她確信無疑地把自己的事業方向定在了電視上——做電視節目。
畢業之後她從北京電視台又跳槽到央視做主持。
1999年,已經在中央電視台主持大型綜藝節目《歡聚一堂》、《非常快樂》的李靜扔下了讓人羨慕不已的“鐵飯碗”,毅然從央視辭職出來,破釜沉舟要做出一番事業來。李靜第一次製作的欄目是《小雞捉老鷹》,走出了獨闖天下的第一步。李靜用“末路狂花”形容剛走進節目時的自己和戴軍:一個從央視辭職出來破釜沉舟要殺出一條血路來;一個是歌手當了N多年也沒唱出更成名的歌來。兩人找上一群鐵了心要跟著幹電視的年輕人,他們就在北京的一間小平房裏策劃起了《超級訪問》。啟動資金隻有4萬多元,是李靜的私房錢。節目沒什麼名氣,第一年基本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做完上一期,就不得不跟朋友借錢來揭開下期節目的“鍋”。當李靜拿著第一年的節目去參加上海電視節推廣的時候,連交易會的展台都租不起,隻能幾個人拿著幾張宣傳海報,搭個最簡陋的台“吆喝”。
為了和廣告客戶吃飯,她也會穿上很昂貴的晚裝,化了濃妝去應酬。出門前,她會倚在門框上,回頭很嬌媚地說:兄弟們,等我的好消息啊。吃完飯,帶著酒氣回到公司,她臉上的妝也暈了開來,被打回原形的她顯得很無助。然後大家繼續討論節目,而廣告的事卻音訊了無。
這種艱辛讓李靜慢慢地意識到了經營的重要性。當時主流的民營電視節目製作公司如光傳媒、歡樂傳媒等,這些公司與電視台的合作關係都非常簡單,就是把節目免費給電視台,然後電視台給你幾分鍾的貼片廣告。如果按照市場價值估算,這幾分鍾的廣告費用一年下來可達上千萬,但問題是,電視台不負責給你賣,這是節目製作公司自己的事,而對於當時沒有任何客戶資源的李靜來說,這無異於一張空頭支票。
在交了一年多的“學費”之後,李靜決定放棄單純靠貼片廣告過日子的生存方式,她想出的辦法是賣節目。“我記得特別清楚,我把發行總編叫過來,我說我要賣節目,他說不可能,說從來沒有賣過節目,中國電視台隻有買電視劇,沒有買過節目。”李靜說,她決定親自披掛上陣。
2000年,大陸還沒有真正的訪談節目,當時所謂的訪談節目基本都是央視的。比如朱軍的《藝術人生》,王剛的《朋友》。那些節目沒能體現出電視訪談節目在豐富表現力與互動性上的優勢,完全是照搬訪問提綱,主持人和嘉賓在台上一句話不多說,一副舞台腔,故事與對話,如同話劇對白般拿腔作調。年輕人是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節目的,年紀大的人看多了王剛對著話筒深情地誘導著嘉賓們互相表白優點後,也覺得心煩。李靜把5分鍾的貼片廣告全給電視台,隻把其中30秒作價留給自己,並跟對方電視台說,這個節目如果收視率第一,你就能賣幾分鍾廣告,而且你一分錢不用投,僅僅需要花費兩三千塊錢;如果收視率低了,你就把節目停了。電視台同意試一試,每期節目給李靜這邊2 000塊錢。這樣,在拉不到廣告的情況下,李靜就成了中國第一個賣節目給電視台的人。這一賣,就是50個台,一期節目能賣10萬元,而當時一期節目的成本是3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