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素有勤儉的風尚。多年來,人們習慣於把省吃儉用、日積月累攢下的錢存入銀行。哪怕利息微薄,哪怕通脹不止,隻要有利息,許多人還是對銀行初衷不改,對儲蓄樂此不疲。國人之所以如此,誠然是多年養成的一種習慣,但這種習慣的背後折射的卻是對國家銀行的情愫與信任。
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實力增強了,國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雖然80%的人擁有的財產遠不及20%的人擁有的多,但畢竟大多數人有了“閑錢”,有了可以支配的閑置資金。閑置的資金怎麼使用?人們開始考慮投資去向。有人投資房產賺的盆盈缽滿,有的人投資黃金也發了財,“炒豆”“炒薑”“炒蒜”者也賺了不太光彩的錢,把錢存入銀行的人錢數也在增加,唯獨投資股票者,大部分人隻有一聲歎息。
以滬市為例,自2007年10月滬指由6000多點上方下跌至2008年11月的1680點,共跌去4300餘點,跌幅達70%還多。雖然此後大盤走出了一波反彈行情,但僅反彈到3470點上方,之後再也未見新高。2011年9月上證指數竟然跌破2400點。三年多的熊市,大批投資者被深套其中,而最為慘烈的還是中小散戶投資者。他們有的聽信那些不負責任的股評人士的“忽悠”,有的輕信“黑嘴”們推薦的股票,在“滬指將上漲到1萬點”的鼓噪下,許多人高位入市,其悲慘的結局不言而喻。
投資者在蒙受巨大資金虧損或高位套牢的同時,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一些問題?諸如,在通脹預期不斷升高的情況下,滬深股市是不是比較好的資產投資場所?在新股發行有增無減市場不斷擴容的情況下,滬深股市能否走出牛市行情?在通脹和擴容兩大壓力下,兩市有無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自己被深套或巨虧?經過深入地思考、分析,投資者不難得出有益的結論。在此,筆者冒昧提出以下幾點:
其一,滬深股市仍然是投資的較好場所。拋開股票市場存在的一些問題不談,滬深股市與現今房地產市場的高位、期貨市場的風險、黃金市場和外彙市場的不確定性相比,似乎更適合普通投資者,或者說是適合普通投資者投資的場所之一。做出這樣結論的重要依據是市場的整體價格水平還比較適中,如果說滬市上證指數3000點下方的整體估值還相對偏高,那麼2500點下方是否被低估?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經濟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整體運行狀況應屬良好,這正是滬深股市健康運行的前提。
其二,滬深股市許多股票凸現投資價值。通脹預期和市場擴容加之從緊的貨幣政策委實壓製了滬深股市的上升空間,在如此沉重的壓力下,股市要想走出大牛市幾乎沒有可能。但是,正因為股市低迷,才凸現出一些極具投資價值的股票。按照傳統的估值方法,一隻股票有無投資價值要看市盈率或市淨率,一般而言市盈率在10~20倍之間,市淨率低於淨資產的股票,通常被認為是具有投資價值的,而處於2500點下方的目前滬市,這樣的股票可以隨手撚來。當然,對於高成長性的股票而言,又另當別論,即使市盈率在30~40倍、市淨率3~5倍,市場也同樣認同其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