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80後”——激情與痛苦的混合(2)(1 / 3)

但外麵的世界則更多地告誡他們:提防愛情,謹防受傷,老實幹活,別抱夢想,拚命掙錢,購車買房。他們不願相信這些警告,內心卻充滿了焦慮和困惑。

他們心懷夢想,但在就業和提升等方麵卻非常現實。“80後”對待婚姻多數很謹慎,因為這個承諾的違約成本很高。同時,他們卻大膽地挑選自己的戀愛對象。

多數“80後”對道德、國家、民族有著強烈的信仰,他們同情弱勢群體,痛恨社會不公正。換句話說,他們身上的許多品質不是因為他們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而是因為他們還年輕。

一次,一名20歲出頭的大學生去做民工生存狀況調查。當他即將結束調查的時候,被工地上的兩個人搶了手機。這個年輕人追了半天,總算是拿回了自己的手機。可他挨了好幾拳,帶著青紫回到學校。同學問他:“調查還做嗎?”他說:“還做。因為,搶我的人一定是走投無路了。這些人更需要社會的關注。”

“80後”的那些代表人物

1.李想:年輕的億萬富翁。

知道現在網上創業版的廣告怎麼做嗎?通常是“你想的,就是李想的”或者“你想和李想一樣成為25歲的億萬富翁嗎?”“你想成為第二個李想嗎?”

如此大的名氣,李想依靠的確實是實打實的家底兒——27歲,高中學曆,泡泡網的CEO,身價在1億以上的年輕老板。2006年李想晉身“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他是榜單上最年輕的一位,同時也是“80後”創業群體中首次進入該榜單的。李想在“80後”這個群體中脫穎而出的模範帶頭作用,給了許多對“創業”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者信心。但對於“大學生創業”這個話題,李想卻毫不留情地澆一盆冷水:“創業成功的幾率就跟中彩票一樣,大家看到的隻是成功的例子,其實背後的失敗者不計其數。我隻是一個個案,並不具備普遍意義。”

2.韓寒:“80後”活得更長。

以作家或者賽車手的身份定義韓寒顯然太狹隘,他現在是一個明星。看現在的文娛新聞,跟韓寒名字牽連上的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鄭鈞、王朔、徐靜蕾、白燁……這個名單可能越到後麵越精彩。

靠文字發跡的韓寒,高一時便拿到了“新概念作文大賽”第一名,之後退學,在《新民晚報》發表《穿著棉襖洗澡》,炮轟教育體製,隨即引發一場台風般的大討論。擱置在上海文藝出版社長達一年無音信的《三重門》立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成為暢銷書。

韓寒深諳這個時代的語言特點,他也完美地貫徹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硬道理。當白燁稱“‘80後’作家還沒進入文壇”時,韓寒以一句“文壇是個屁”響亮回應。就像韓寒所言:“不管‘80後’是多麼粗俗,多麼幼稚,寫得多麼差,以後的文學界都是屬於他們的。因為他們活得更長,別人都死了,還剩下他們活著。”

3.丁俊暉:我不是“神童”。

1987年出生的丁俊暉,16歲時,就兩度戰勝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馬克·威廉姆斯。18歲,丁俊暉擊敗了台球皇帝亨得利,奪得中國公開賽的冠軍。20歲,在斯諾克中國公開賽上,丁俊暉以3:5不敵世界排名第12位的巴裏·霍金斯,爆冷出局。

丁俊暉不喜歡人家叫他“神童”:“第一,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第二,我的所有成績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的,並不是天生的。”

“80後”的聲音

我想我的時代來了,我那時候特別高興。我從不感覺壓力,我等待這麼多年,終於來到,我不會錯過每一個機會。——郎朗(鋼琴家、生於1982年)香港沒有真正的歌手,因為所有歌手都拍戲。——謝霆鋒(演員、生於1980年)你拍我時我都大度過N次了,難道就不許我踹你一腳。——範冰冰(演員、生於1981年)我不在乎起點有多高,最重要的是終點。——姚明(籃球運動員、生於1980年)中國有我、亞洲有我、世界有我。——劉翔(田徑運動員、生於1983年)

文壇是個屁。——韓寒(作家、生於1982年)

“80後”群體中,有人已結婚,有人仍單身,有人在供房,有人在啃老。其實以十年為限生生地劃分一代人是不合理的,畢竟每個人都不同,但“80後”這代人與眾不同的成長背景,以及擁有趨同的叛逆、前衛的性格,又使他們更加獨立於其他時代的人,也更多地受到上幾代人的關注。而當人們還把“80後”當做一個弱小群體時,“80後”已經畢業了、失業了、結婚了、離婚了、生孩子了、做父母了、平靜了、回歸了。他們要當起社會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