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線圖這種圖表源出於日本,是當時日本米市的商人用來記錄米市的行情與價格波動的,後因其細膩獨到的標畫方式而被引入到股市及期貨市場。目前,這種圖表分析法流行於我國以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由於用這種方法繪製出來的圖表形狀頗似一根根蠟燭,加上這些蠟燭有黑白之分,因而也叫陰陽線圖表。
從k線圖中,能夠把市場的真正變化全麵透徹地觀察到。既可看到股價(或大市)的趨勢,同時也可以了解到每日市況的波動情形。
k線圖形態可分為反轉形態、整理形態及缺口和趨向線等,現逐一地對這些形態進行具體分析。
一、繪製方法
首先找到該日或某一周期的最高和最低價,垂直地連成一條直線;然後再找出當日或某一周期的開市和收市價,把這兩個價位連接成一條狹長的長方柱體。假如當日或某一周期的收市價較開市價為高(即低開高收),便以紅色來表示,或是在柱體上留白,這種柱體就稱之為“陽線”。如果當日或某一周期的收市價較開市價為低(即高開低收),可以以藍色表示,又或是在柱上塗黑色,這柱體就是“陰線”了。
二、優點
從k線圖中,能夠把市場的真正變化全麵透徹地觀察到。既可看到股價(或大市)的趨勢,同時也可以了解到每日市況的波動情形。
三、缺點
(1)繪製方法十分繁複,是眾多走勢圖中最難製作的一種。
(2)陰線與陽線的變化繁多,對初學者來說,在掌握分析方麵會有很大的困難,沒有柱線圖那樣簡單易明。
四、分析意義
由於“陰陽線”變化繁多,“陰線”與“陽線”裏有許多大小不同的變化蘊含其中,因此其分析的意義很重要。
在討論“陰陽線”的分析意義之前,先介紹陽線每一個部分的名稱。
以陽線為例,最高價與收市價之間的部分稱之為“上影”,開市價與收市價之間稱為“實體”,開市價與最低價之間就稱作“下影”。
1.長紅線或大陽線
此種圖表示最高價與收盤價相同,最低價與開盤價一樣。上下沒有影線。從一開盤,買方就積極進攻,中間也可能出現買方與賣方的鬥爭,但買方發揮最大力量,一直到收盤。買方始終占優勢,使價格一路上揚,直至收盤。表示強烈的漲勢,股市呈現高潮,買方瘋狂湧進,不限價買進。握有股票者,因看到買氣的旺盛,不願拋售,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2.長黑線或大陰線
此種圖表示最高價與開盤價相同,最低價與收盤價一樣。上下沒有影線。從一開始,賣方就占優勢。股市處於低潮。握有股票者不限價瘋狂拋出,造成恐慌心理。市場呈一麵倒,直到收盤,價格始終下跌,表示強烈的跌勢。
3.先跌後漲型
這是一種帶下影線的紅實體。最高價與收盤價相同,開盤後,賣氣較足,價格下跌。但在低價位上得到買方的支撐,賣方受挫,價格向上推過開盤價,一路上揚,直至收盤,收在最高價上。總體來講,出現先跌後漲型,買方力量較大,但實體部分與下影線長短不同,買方與賣方力量對比不同。
實體部分比下影線長。價位下跌不多,即受到買方支撐,價格上推。破了開盤價之後,還大幅度推進,買方有很大實力。
實體部分與下影線相等,買賣雙方交戰激烈,但大體上,買方占主導地位,對買方有利。
實體部分比下影線短。買賣雙方在低價位上發生激戰。遇買方支撐逐步將價位上推。但從圖中可發現,上麵實體部分較小,說明買方沒有占據太大優勢,如賣方次日全力反攻,則買方的實體很容易被攻占。
4.下跌抵抗型
這是一種帶下影線的黑實體,開盤價是最高價。一開盤賣方力量就特別大,價位一直下跌,但在低價位上遇到買方的支撐,後市可能會反彈。實體部分與下影線的長短不同也可分為三種情況:
(1)實體部分比影線長表示賣壓比較大,一開盤,大幅度下壓,在低點遇到買方抵抗,買方與賣方發生激戰,影線部分較短,說明買方把價位上推不多,從總體上看,賣方占了比較大的優勢。
(2)實體部分與影線同長表示賣方把價位下壓後,買方的抵抗也在增加,但可以看出,賣方仍占優勢。
(3)實體部分比影線短賣方把價位一路壓低,在低價位上,遇到買方頑強抵抗並組織反擊,逐漸把價位上推,最後雖以黑棒收盤,但可以看出賣方隻占極少的優勢。後市很可能買方會全力反攻,把小黑實體全部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