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巴洛特是法國國家馬戲團的著名馴獸師。他有一個狗與小馬的節目非常受人歡迎。他訓練狗的樣子特別有意思。旁人會發現,當狗有了一點點的進步時,派克巴洛特便會去拍拍它,誇獎它,還給它肉吃,並逗它一陣子。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玩意兒,因為幾個世紀以來,大多數馴獸師都采用這樣的方法去訓練動物。這對你是不是有所啟發呢?
人際關係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的社會提倡奉獻和利他精神,但這是一種最高層次的人際交往境界,很難要求所有人都做到這一點。
人為什麼需要與人交往呢?盡管每個人具體的交往動機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動機就是為了從交往對象那裏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實際上,人際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們社會的道德規範的。
所謂互利原則,既包括物質方麵的,也包括精神方麵的。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過去人們交往中更願意談人情,而忌諱談功利。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求是多層次的,粗略地可以分為兩個基本層次:一個層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際交往,比如親情、友情、愛情;另一個層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際交往,也就是為實現某種功利目的而交往。現實中人們時常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將這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有時候既是功利目的交往,也會使人彼此產生感情的溝通和反應;有時候雖然是情感領域的交往,也會帶來彼此物質利益上的互相幫助和支持。還有,在人的各種交往中,有時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有時則是為了滿足精神的需求。換言之,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動機就在於希望從交往對象那裏得到自己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所以,按照人際交往的互利原則,人們實際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還是功利,既然人際交往是互利的,是為了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那麼人際交往的延續就有一個必要的條件:交往雙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滿足必須保持平衡。否則,人際交往就會中斷。也就是說,人際交往的發展要在雙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生活中常常見到有人抱怨朋友缺乏友情、甚至不講交情。其實說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於自己的某種需求沒有獲得滿足,而這種需要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們不必一味追求所謂的“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輕率地抱怨別人沒有“友情”。我們隻需要坦率地承認: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常規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必要條件。
當朋友之間的交往出現障礙時,我們還是先看看在人際交往上哪裏出現毛病才是。
心理學中人際交換交易的六大定律之一的價值實現定律指出:追求社會報酬是人們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而交換交易則是實現社會報酬的基本途徑。
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得到的報酬,往往會使其他人付出一定的代價。人們之所以通過社會交換形式進行相互交往,是因為他們都能從他們的交往、交換中得到某種益處。進一步看,我們還會發現,基於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義原則,在交換過程中,人們在各種可供選擇的潛在夥伴或行動路線中進行選擇,具體方法是:按照自己的偏好等級,對其中每一個人或行動的體驗或預期的體驗做出比較、評價,然後從中選出最好的、能夠給自己帶來最大利益的交換夥伴。
當然,幫助別人時也要掌握一些基本要領,如施恩時不要說得過於直露,挑得太明,以免令對方感到丟了麵子,臉上無光;給別人已經幫過的忙,更不要四處張揚;施恩不可一次過多,以免給對方造成還債負擔,甚至因為受之有恥,與你斷交;給人好處還要注意選擇對象。像狼一樣喂不飽的人,你幫他的忙,說不定還會被反咬一口。
總之,親愛的女性朋友,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做熱心人,見到給人幫忙的機會,要立馬衝上去,因為人情就是財富,人際關係一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結人情,有人緣。
要像愛錢一樣喜歡情意,方能左右逢源。求人幫忙是被動的,可如果別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別人辦事自然會很容易,有時甚至不用自己開口。做人做得如此風光,大多與善於結交人情,樂善好施有關。交往中別忘了施小惠,這是人情關係學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開發利用人際關係資源最為穩妥的靈驗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