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有個叫卡納利的美國年輕人,他家裏開著一架雜貨店,父母經營著,但是一直就不怎麼賺錢。
年輕的卡納利勸他的父母,既然經營這麼多年也沒有賺到錢,那就是這樣的經營方式不對,幹脆不要了,想想別的辦法。
他察看了他家附近的環境,發現周圍有幾所大學,學生都喜歡出來吃快餐。於是他想到在他家周圍還沒有人開比薩屋,賣比薩這種快餐肯定能行。他就在自家的雜貨店開了一間比薩屋。裝修得精致並且溫馨的比薩小屋,十分符合大學生高雅又講究情調的特點。不到一年的時間,卡納利的比薩屋成為那一帶的名吃。每天食客爆滿。之後,他又開了兩家分店,生意都很好。
開了這幾家店後,他的眼光遠大起來了,他想做得更大。於是他打算在俄克拉荷馬開分店,等店開起來之後還沒有嚐到成功的果實,壞消息傳來,他的兩家分店都嚴重虧損。他按照在老家的規格準備的食物量,沒想到根本賣不完,後來幹脆準備量降到一半以下,可是還是沒有生意,最後幹脆一天才準備50份,這是一個連房租都不夠的數字,結果一天隻有幾個人光顧。他感到特別的奇怪,於是開始了調查,最後才發現,這裏的大學生口味和家鄉的完全不一樣,開始準備的東西大家都不願意吃,而且大家也不喜歡他那種風格的裝修,等他明白之後,他馬上改正,生意很快興隆起來。
後來他的眼光再次邁向了紐約,它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市場調查做得特別詳細,但是還是沒有銷路,經過好久之後他才發現他的比薩餅太硬,紐約人不喜歡,他立即研究新配方,改變硬度,最後,他的比薩餅成為紐約人早餐的必備食品。
卡納利沒有在生意不好的時候為自己的經營找借口,而是在找另外一種突破口,這就是區別,不要怕失敗,要懷著一種積極的心態,不斷地在失敗中找到失敗的原因,找到自己貧窮的原因,才能成為一個卓越的人。
而所謂“人窮誌短”,就是說很多人在貧窮的時候就沒有了大誌,沒有了追求,但總有一些人窮誌不短的人,他們在沒有的時候想著怎麼樣才能有,這其實就是兩種人根本思維的不同,也是這種不一樣的思維造成了財產處理的不同,才有了更大的差距。
用窮人的眼光看世界,用窮人的心理揣摩世界上的人,他認為生來世界就對他不公平,沒有給他良好的發展基礎,沒有給他太多的發展機遇,沒有給他施展才華舞台。
誌短的人總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滿腹牢騷,怨天尤人。在他的眼裏,心裏就沒有什麼“可行”之事,總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黴的人。他一直認為自己能富甲天下,可是上帝卻讓他一貧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