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理財,很多人都覺得於自己無關,自己本來就沒財,拿什麼來理,那隻是一些有錢人玩的遊戲罷了,有錢人的錢會越理越多,自己的那點小錢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更沒有去理財的必要了。

但是,處處都是理財機遇的社會給予了那麼多的好時機,小錢可以生大,任何一種儲蓄、投資都是一種理財,理財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不同的方式決定了不同的收益,但是至少要想到理財是“我”的事情。

不會打理的錢,就會慢慢沒有了,做好了理財計劃,就會看到合理的應用和不斷的收益。

窮人一般會認為我沒有多少錢,所以沒有必要想投資理財的事情,對投資理財的理解很淺。可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到,如果不理財,不使固有資產增值的話,那麼你的固有資產無疑是每天都在縮水,因為通貨膨脹每天都在發生。大家看最近物價上漲的情況就可以看到了。半年前10塊錢可以買到的東西,半年以後的今天可能就要用20塊錢去購買了。所以不理財的危險性其實很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理財就是解決各個經濟主體如何在當前與未來取得資源、分配資源和運用資源的問題。它包括對“錢財”的“籌集”、“運用”、“增值”三個方麵,目的在於以最低的成本籌措資金、以最大的效益運用資金、取得最大的利潤收益。這是一門非常有趣、非常優美也非常有用的科學。不要去排斥它,嚐試一下吧。

通俗地說,理財,顧名思義,就是處理錢財,無論你有多少資產,做了運用或者處理,就是理財。理財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積累財富,提升生活水準及素質。據說,世界上的富人,有1/3是靠繼承,1/3靠創業,1/3靠理財。

你難道不想成為1/3中的一員嗎?他們是靠理財成為富人的,而不是成為富人之後才開始理財的。

一般來說,理財觀念有三大誤區:第一是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小錢不用打理,也不值得打理。這是大部分窮人的想法;第二是對很多理財產品存在偏見,認為某些理財方式是騙人的;第三就是不能正視風險,風險與收益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投資理財這些事情是有錢人玩的遊戲,他們會越玩越多,而那些大眾生活信息來源的報章、電視、網絡等媒體的理財方略都是在為他們這些少數人服務而已。其實如果你真的有這樣的想法,那就完全錯了。買國債僅是有錢人才可以的嗎?基金、股票限製了購買的對象嗎?這些都沒有對任何人進行限製,理財不是有錢人的事情,是讓每個人變成富人的事情。

當然了,在芸芸眾生中,所謂真正的有錢人畢竟占少數,中產階層工薪族、中下階層百姓仍占絕大多數。

由此可見,投資理財是與生活休戚與共的事,沒有錢的窮人或初入社會又身無一定固定財產的中產等層次上的“新貧族”都不應逃避。即使捉襟見肘、微不足道亦有可能“聚沙成塔”,運用得當更可能是“翻身”

的契機呢!

麵對著風起雲湧的中國經濟,麵對著這個價格高漲的時代,沒錢的困惑會讓更多窮人思考如何將手中有限的錢通過理財再生出更多的錢來。與其說這是他們理財意識的覺醒,不如說這是在中國經濟現狀推動下一種必然的趨勢。從最初單純的儲蓄到風雲變幻的炒股,再到群情激昂的買房,再到當下時尚的基金。一時間,你發現理財就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人不關注,充滿生機。可以說,中國的全麵理財時代到來了。無論錢有多少,你都要學會打理。

一塊錢也是錢,理財就是打理自己的錢財。隻要你熱愛錢,認真去打理它,它也會給你同等的關注。不管財富多少,一定要理財。

一天,一位理財師在做理財演講,發現聽眾裏有一位中年婦女滿麵愁容,在一群人中特別顯眼。一群人圍著谘詢各種問題,可那位婦女遠遠站著不敢靠近。等人走差不多了,她才怯生生走過來。拿著很破舊的包,穿著非常舊的鞋。她介紹了自己的收入狀況,說她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一個月最多隻能剩下幾百塊錢,根本沒財可理。

理財師說,法律從來沒有規定錢少就不能理財。越是錢少越應當及早規劃。她不是沒有錢,而是資本不足。

這可決不能難倒自己。完全可以通過正確的消費安排和堅持儲蓄來籌集。如果堅持每月存300元錢,並用這些錢長期投資,如果年收益率在10%左右,那麼三十年之後將變成655,000元。

理財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不要躲避和彷徨,而要勇於麵對。錢不嫌多,也從不嫌少。沒錢投資並不可怕,因為世界上所有的有錢人都是從沒有錢或錢很少開始賺錢的。可怕是在於思想上認輸了。你認定自己沒錢,也不能掙錢,於是,你就形成沒錢人的生活方式。拚命壓縮一切開支,為了節省糧食和種子,連地都不舍得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