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時機的謬論 市場時機(market timing)是指你預先能夠猜到市場何時上漲何時下跌。假如你在股價上漲時持有股票,股票下跌時持有國庫券,你就比始終持有股票的人做得更好。當然,這裏的關鍵詞是“假如”。我在華爾街工作近二十年,尚未看見有任何證據表明某一種市場時機是成功的。一旦你認識到很難確定市場時機,你對其失敗也就見怪不怪了。首先,它的準確性不能隻有一次而應連續數次。在1987年10月股災之前的春天和夏天,投資者紛紛退出股市,投資債券——似乎無人敢在股市低穀重返股市。其實,股市底部就出現在股災中——市場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一直保持著上升趨勢。
其次,很多人都試圖確定市場時機,其中有些人確實很精明,如果連他們都做不到,你(或我)何以認為我們現在能做到這一點呢?同包括棒球活動在內的其他任何事情相比,我們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統計數據用於研究股票市場。探尋市場行為規律性和重複性模式的那些人麵臨兩個難題。其一,如果你的研究很深,你就會發現一些模式和規律性,但它們隻是隨機事件。假設你手裏有一副牌,洗完牌之後發上麵10張牌,你得到7張紅牌。你重做一次,得到6張紅牌;再重做一次,得到5張紅牌。這是否意味著你下一次將得到4張紅牌?不是。若你認真洗牌,每次發牌就不會受到上一次發牌的影響。做這個遊戲之前,你決不會想到每次紅牌越來越少這種模式。但是,明顯的模式還是易於發現的。其二,尋找一致性模式。大凡以市場時機專家自居的人不是先自行決定要尋找某個東西而是讓數據引導他們去尋找某個東西。令人吃驚的是,若你觀察的時間足夠長,這些數據似乎總能向你透露某個東西。若你觀察的時間不長,市場行為很可能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的要更加隨機,更加反複無常。
市場時機不可能在任何一段時間內奏效還有一個緣由。每一位投資者不但在關注市場,而且也在相互觀察。現在假設某人發現了一個市場時機方式是購買那些在滿月之前那個星期上漲超過10%的股票(是的,這種做法很愚蠢,但是潛伏在我們周圍的一些比較嚴重的錯誤觀念也是如此)。如果這種想法奏效,就會有追隨者。下一次,當股價在滿月之前那個星期攀升時,這些追隨者就會衝進市場購買股票。到滿月時,股票將高價待售。一旦滿月過去,有人就會思考股價為何上漲,有人就開始拋售。簡而言之,任何利益都會出現套利行為,上述想法將不攻自破。
還有一個方麵值得思考。假設今天的標準普爾500指數是1450點,有人告訴你他對這個指數在一年內達到1700點,上漲17%很有把握。這種預言很有可能變為現實,但它不是一個確定性事件。如果它是確定性事件,人人都會在今天借錢——以低於17%的利率借款很容易——現在購買股票,充滿自信地等待17%的收益。當然,由於人們衝進市場,股價會上漲,大多數投資者要以大大高於1450點購買股票,甚至有人以1700多點購買,預言決不會自我實現。市場時機的主要問題在於市場對每個人——包括市場時機專家和觀察市場時機專家的人的一舉一動都會作出反應。下一次,有人向你推介一種他保證萬無一失的市場時機方式,你應當反問他:“你這麼精明,怎麼沒成為富人?”
控製風險:投人多少資金
股票有何令人不快之事?是的,股票價格有時下跌,股票貶值。根據墨菲法則,總有人選錯時機、購買下跌的股票。降低股票風險有一些簡易方式——但是你要記住降低風險是要付出代價的,就像你做任何事情幾乎都要付出代價一樣。若你擔心股價下跌,你可以隻將部分資金投入股票市場,其餘的資金投入國庫券或貨幣市場基金。國庫券支付的利息難以讓你致富(2000年初,利率約為5.5%),但是可以減小你證券組合的大幅波動。
國庫券能降低多大風險?需付出多大代價?如果你的證券組合一半為股票另一半為國庫券,當市場下跌5%時,你的股票虧損2.5%,而國庫券贏利2.75%;當市場上漲15%時,你的股票贏利7.5%而國庫券贏利2.75%,你的證券組合收益率為10.25%(7.5%加上2.75%)。降低風險讓你付出了多大代價?如果市場上漲15%,同你的證券組合全為股票相比,你付出了4.75%的代價。但是,它能省卻你的許多不眠之夜,你或許還能從中學到某種東西。如果適度控製風險對你來說很重要,4.75%這個代價是值得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