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導入1.1】
從李嘉誠和一枚硬幣的故事來看李嘉誠理財之道:一次在取汽車鑰匙時,李嘉誠不慎丟落一枚2元硬幣,硬幣滾到車底。當時他估計若汽車開動,硬幣會掉到坑渠裏,李嘉誠及時蹲下身欲拾取。此時旁邊一名印度籍值班見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誠收回該硬幣後,竟給他100元酬謝。李嘉誠對此的解釋是:“若我不拾該2元,讓它滾到坑渠,該2元便會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給了值班,值班便可將之用去。我覺得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案例導入1.2】
胡適先生是著名的學者、教育家、外交家。他的一生始終處於社會的上層,在步入中年之前,一直收入豐厚。1917年,27歲的胡適留學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月薪280銀元。那時一銀元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40多元,月薪合人民幣11200元。除了薪水,他還有版稅和稿酬。1931年,胡適從上海回北大,任文學院院長,月薪600銀元。當時他著作更多,版稅、稿酬更加豐厚。據估算,每月收入1500銀元。那時一銀元約合現在的人民幣30多元,月收入相當於現在人民幣45000元,年收入達到50多萬元。他家住房十分寬敞,雇有6個用人,生活富裕。但胡適不注重理財,經常吃幹花淨,長期沒有積蓄。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也就是胡適步入中年以後,他的經濟生活開始拮據起來,且持續一生。
進入暮年,胡適每次生病住院醫藥費都告急,總要堅持提前出院。晚年他多次告誡身邊的工作人員:“年輕時,要注意多留點積蓄。”這句話是多麼發人深省啊!
模塊一個人理財和個人理財規劃
任務一個人理財
1、什麼是個人理財
“理財”一詞,最早見諸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報端。隨著我國股票債券市場的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一般人談到理財,想到的不是投資,就是賺錢。實際上理財的範圍很廣。
現在我們說到理財,會認為理財是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合理管理自身財務資源的一個過程,是貫徹一生的過程。通俗地說,理財就是以“管錢”為中心,通過抓好攢錢、生錢、護錢三個環節,管好現在和未來的現金流,讓資產在保值的基礎上實現穩步、持續的增值,使自己兜裏什麼時候都有錢花。理財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財務自由,讓生活幸福和美好。用一種形象的說法解釋:收入是河流,財富是水庫,花出去的錢就是流出去的水,理財就是開源節流,管好自家的水庫。
關於個人理財的定義,目前業內有不同的說法。我們這裏認為個人理財是在對個人收入、資產、負債等數據進行分析整理的基礎上,根據個人對風險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結合預定目標運用諸如儲蓄、保險、證券、外彙、收藏、住房投資等多種手段管理資產和負債,合理安排資金,從而在各個人風險可以接受範圍內實現資產增值的最大化的過程。
個人理財包括個人生活理財和個人投資理財。
個人生活理財:是指通過製定財務計劃對個人消費性財務資源的適當管理,並通過不斷調整計劃以追求財務安全和財務自由為目標的經濟活動。生活理財的核心在於根據個人的消費性資源狀況和消費偏好來實現個人的人生目標。
個人投資理財:就是通過製定財務計劃對個人投資性財務資源進行適當管理,並通過不斷調整計劃以追求財務安全和財務自由為目標的經濟活動。投資理財是在生活理財目標得到滿足以後,追求投資於股票、債券、黃金等各種投資工具以期得到優厚回報,加速個人或家庭資產的增長,從而提高家庭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投資理財的核心在於根據個人的投資性資源狀況和風險偏好來實現個人的人生目標。
總而言之,個人生活理財側重於現有消費性資源的規劃和管理,而個人投資理財則側重於現有投資性資源的規劃和管理,滿足未來消費需求和人生目標。
2、個人理財的意義
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資產泡沫的時代,周邊的各種資產都在“漲價”,如前幾年開始上漲的房價、去年開始上漲的債券價格、今年開始的股票價格。這些資產的價格未來將繼續上漲。資產泡沫的根源在於流動性泛濫,不管是國際上還是國內,錢都太多了。國內錢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人民幣持續而又長遠的升值壓力。央行要對衝外彙占款壓力,又不願短時間大幅升值,那麼必定隻能不斷發行貨幣,以致每年M2增長都在20%附近。貨幣供應量增加導致資產回報普遍降低,各種資金都在尋找著出路,資產泡沫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