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打造自強不息的英雄本色
20世紀初,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做的題為《君子》的演講為清華優良學風和校風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此,清華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近百年的時間過去了,清華人秉承著這種精神,戰勝苦難、銳意創新、不斷進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事實證明,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民族,自強都是生存的硬道理,自強才有尊嚴,自強才能獲得發展。
自強不息天行健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914年冬,梁啟超在清華學校做了一篇題為《君子》的演講,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進行了解釋,並勉勵清華學生:“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深願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則民國幸甚矣!” 鼓勵清華的同學“先從個人、朋友等少數人做起,誠誠懇懇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去做,一毫也不放鬆”,這樣最終會“在社會上造成一種不逐時流的新人”,即使做學問,也要“在學術界造成一種適應新潮的國學”。他的演講對清華優良學風和校風的養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演講之後,學校即以此八字為校訓,並將其做成圖案並製成校徽,永久流傳。1917年修建大禮堂即以巨徽嵌於正額,以供瞻仰,使之廣為流傳。
點石成金:
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將深入每一個清華人骨髓的自強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這“自強”二字對於青少年來說尤其可貴,唯有自強自立,擺脫對父母、師長的依賴,才有可能實現健康、全麵的發展。
從工字廳到國立清華大學
如果說俄國聖彼得堡起源於一頂帳篷,那麼,清華大學的起源就是這工字廳。彼得大帝在帳篷裏開拓了一座城市,而清華大學則從工字廳開始,奮鬥成了中華名校。
清華工字廳的大小房間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如果從天上看,它的主體是用一條遊廊把前後兩排房子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工”字,所以被稱為“工字廳”。1909年夏天,清朝外交部在這裏設置“遊美學務處”,向美國派遣留學生。就在這年深秋,47位少年遠渡重洋。後來,工字廳擴展成赫赫有名的清華大學。
工字廳西行1公裏,是圓明園,清朝六代皇帝曾在那裏生活。
186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八國聯軍侵華,當時火燒圓明園,大火一直燒過近春園,卻在接近清華園時,漸漸熄滅。因此,清華園躲過一劫,依然是乾隆筆下的“水木清華”。
20世紀第一年,洋人們又來了,而且是“八國聯軍”。淳親王的兩個兒子氣憤不過,便把義和團招進清華園,抵抗八國聯軍,因而一個被撤職查辦,一個獲重罪發配新疆,淳親王留下的清華園也被慈禧沒收,陷入荒蕪。這一年是庚子年,戰敗賠償便叫“庚子賠款”。正是這筆屈辱的賠款,造就了後來的清華。美國人把相當於現在的2億美元的賠款退還中國,要清朝外交部設立“留美培訓學校”。
一切準備都已經做好了,但清華仍是“清華學校”,而不是“清華大學”。後來,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蔡元培選中羅家倫,要他迅速北上,加強推行清華改製,建立“國立清華大學”。
就像蔡元培執掌北大時一樣,羅家倫同樣希望改造一所學校以改變全國學風,方法是開設《黨義》和《軍訓》,這使北大的革命思想和清華的建設思想發生了強烈碰撞。憑借強悍的政治背景,羅家倫一改清華17年來從屬外交部的畸形傳統,使清華為教育部控製。1928年秋天,羅家倫宣布,清華學校從此升格為“國立清華大學”。
點石成金:
清華大學從一開始依附於外交部由“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留美培訓學校”,到歸屬於教育部的獨立自主的清華大學,正是清華精神中自強不息的最佳的闡釋。清華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向著建立一流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奮鬥。直至今日,清華依然在自強的基礎上繼續自強,而這種自強的精神必將使清華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林。
自信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在向科學高峰攀登的崎嶇道路上,隻有那些不畏艱辛、決心最大、信心最強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有人曾問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李政道成功的原因,他深有體會地說:“在科學事業上取得很大的成功是很不容易的,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除了付出極大的努力,要刻苦奮鬥之外,還必須有堅強的決心和信心。物質條件是次要的。”
李政道回顧他在西南聯大求學的日子時說:“在國內學習的時候,那時候的西南聯大條件很差,十幾個人住一間草房子,每兩個星期還要煮一次臭蟲,不然睡覺也睡不成。學校的實驗設備就更差了。但是,我們並沒有因此而喪失信心、放鬆學習,相反,大家對學習抓得很緊。不少著名學者像黃昆、朱光亞、楊振寧和我都是從西南聯大出來的。後來到美國學習,也不因國內的條件差就低人一等。不過是一些儀器、設備在國內時沒見過。沒見過的,看見一次就知道了,用兩次就掌握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李政道經常和研究生在一起交談,告訴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信心,並且要付諸行動。
的確,自信不是依靠任何的外物而得來的,它應該是發自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內在的肯定。
點石成金:
自信作為自強的前提是至關重要的,缺乏自信的人是很難實現自強自立的,因為他連邁開自強的第一步的勇氣都沒有。自強要求不依靠任何人,自力更生。隻有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才敢於去丟掉所有的依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自身的自強自立。
身殘誌不殘的華羅庚
華羅庚19歲那年,他的母親因病逝世,他不幸也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從舊曆臘月廿四日開始,整整病了半年。請來的老中醫也對他父親說:“不用開藥了,他想吃什麼就給他吃點什麼吧。”
然而,奇跡發生了,華羅庚並沒如醫生斷定的那樣夭亡,在第二年端午節那天,他又能夠起床了。這“奇跡”或許正是由於他那頑強的求生意誌吧。但左腿髖關節骨膜粘連,變成了僵硬的直角。從此,華羅庚必須拄著拐杖走路。
對一個殘廢的人來說,謀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華羅庚並沒有因此而倒下去,他在數學書籍中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廣闊天地。
但家境的貧寒讓華羅庚不得不從中華職業學校退學,他隨後在金壇中學謀得了一份工作。華羅庚從校長王維克的手中借了一些數學書籍,開始了自學之路。他白天勤奮工作,晚上不顧殘腿鑽心的疼痛,在昏黃如豆的燈光下遨遊於數學王國中,他決心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他的自學,在當時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他的父親看不懂數學書上那些古怪的符號,便對兒子大發脾氣:“你看這些天書做什麼?書又不能當飯吃。”——多年以後,西方一本數學雜誌刊了一幅漫畫,畫中的華羅庚,抱著幾本破書,被拿著燒火棍的父親追得滿屋子跑。父親威脅兒子,要他把數學書扔到爐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