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活著,是一段未知的旅程(2 / 3)

那麼,在季先生看來,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在這篇文章的結尾,他這樣總結道:“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的價值何在?這些都是關於人生意義的思考。人活著,不隻是為了吃飯和睡覺,而是要發掘出生命的意義。然而,給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意義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著名作家畢淑敏16歲時參軍入伍,在西藏阿裏度過了她的青年時代。畢淑敏當初之所以選擇當兵,是因為“覺得解放軍光榮”,而且那時她聽說當女兵的比例是2.5‰。在西藏阿裏的雪山之上,麵對著浩瀚的蒼穹和壁立的冰川,畢淑敏無數次地叩問自己: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她最後給自己的答案是: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有一次,畢淑敏在一所大學裏演講。有一個學生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人生有什麼意義?請你務必說真話,因為我們已經聽過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話了。”畢淑敏當眾把這個問題念出來了,念完以後台下響起了掌聲。她說:“今天你們提出的這個問題很好,我會講真話。我在西藏阿裏的雪山之上,麵對著浩瀚的蒼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個茹毛飲血的原始人,反複地思索過這個問題。我相信,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會無數次地叩問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尋怎樣的意義?我想了無數個晚上和白天,終於得到了一個答案。今天,在這裏,我將非常負責地對大家說,我思索的結果就是: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畢淑敏說完,全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沒有人說話。但是,接著就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她接著又說:“大家先別忙著給我掌聲,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不錯,但我們每個人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

“是的,關於人生的意義的討論,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很多說法,由於熟悉和重複,已讓我們從熟視無睹到厭煩。可是,這不是問題的真諦。真諦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它多麼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理結構,它就永遠是身外之物。比如我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過人生意義的答案。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裏,諄諄告誡的老師和各種類型的教育,也都不斷地向我們批發人生意義的補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這種外在框架當成了自己內在的標杆,並為之下定了奮鬥終生的決心?

是的,生命本身沒有意義,意義需要我們為之確立。人生就像一個舞台,布幕拉開後,燈光聚焦,台下一片寂靜。我們輕輕來到舞台中央,帶著心中無人知曉的腳本。我們可以起舞,我們可以放歌,我們可以誦詩,我們可以來段單口相聲——舞台上的節目不同,但是它們可以同樣精彩。

【北大心理課筆記】

你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了嗎?如果你尚未找到,也無須著急,慢慢來,隻要你認真地過好每一個屬於自己的日子,珍惜上天賜予你的每一分每一秒,相信你一定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這個意義也許不見得偉大,但它一定值得你用一生的時間去實現。

隻有你會讓自己覺得無聊

改換那求生活美滿於外邊享受的路子,而回頭認取自身活動上的樂趣,各自找個地方去活動。

——梁漱溟(北京大學教授,教育家、哲學家)

尼采曾經說過:“難道生活不是短暫到沒有時間讓我們覺得無聊了嗎?”然而,時至今日,無聊情緒正折磨著很多人,而且日益蔓延。

無聊原本是那些遊手好閑無所事事者的專利,但是在今天,已經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無聊幾乎使人們喪失了對生活的激情,剝奪了人們生活的意義。

許多我們原本為之奮鬥的事情到頭來卻會以讓我們感到無聊而告終:一份新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乏味;一段曾經轟轟烈烈的戀情會變得索然無味;一些原本被認為對自己十分有益的休閑活動也會變得讓人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幹得很出色,卻在業餘休閑時不知該做些什麼,這是人類生存方式中讓人悲哀的一麵。另一方麵,又有成千上萬受過良好教育、頭腦睿智、收入豐厚的人不僅能在工作上做到遊刃有餘,而且在閑暇時光也能合理地調整自己,做到勞逸結合,這又是人類在生活上值得讚頌的一麵。

為了獲得更大的自由,你必須犧牲掉無聊,必須擁有自發性的熱情。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人必須具有“自燃性”。

那麼,什麼是“自燃性”的人呢?學過化學的人都會知道,物可分為3種類型:出於自由意誌燃燒起來的,是自燃性物質;火一靠近就燃燒起來的,是可燃性物質;就算接觸到火也不會引燃的,是不可燃性物質。

人類同樣可以分成這3種類型:有些人無須周遭環境給他什麼影響,自己就能燃起無比的熱情;有些人隻要周遭環境給他點影響,他就能夠燃燒起無比的熱情;有些人則不知道該說是空虛,還是冷酷,總之不管周遭環境給他多少能量,他還是一貫冷漠到極點的態度,就連一絲絲熱情也不曾被激發出來,這種人是所謂不可燃的人。

人若要有所作為,不僅得有自發性的熱情,還得把能量分享給周圍的人。他們絕不是聽命行事,服從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那種人;他們不等別人說什麼,自己就會開始著手去做,堪稱他人的榜樣。他們是富有主動性與積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