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忱是積累財富的基礎
金錢成功者盡管極度渴望金錢,但他們否認金錢有刺激感官的力量,宣稱一切金錢活動都隻是數字遊戲而已。
有些大公司負責招聘的人曾經到美國幾所大學和幾百位學生麵談。令人驚訝的是,居然沒有人問起待遇的問題。
這些嚴肅的青年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不允許錢的問題成為選擇職業的先決條件,即使他們要進金融界,情形也毫無差異。
幾年前《財富》雜誌發現,金錢已不再是努力工作的最大驅動力了。今天的商界頭子,也就是總裁、副總裁、財務經理和各部門主管等高級職員,都紛紛發現了實驗心理學和很多聖人早已知道的一點:
金錢不是一切。
《財富》雜誌概括說:“他們真正需要的,一是成就的認可,二是職位的尊嚴,三是經營的自治權,四是酬勞假。”
在這份清單上,金錢根本不算什麼。令人不解的是,這個人需要全心全地為公司和股東賺錢,才能換來那份職位上的尊嚴或休假。
在金錢成功者的心目中,獲得財富是他們畢生的動力。但是,他們也認識到金錢汙穢不堪的一麵。他們猶如一個收洗禮錢的法國神父,鈔票從左手換到右手,仿佛沒事一般,隻有財富的膨脹才讓他們興奮不已。
對很多人來說,公司是一個與自己分開的實體,即使實際上是他們構成了公司的全部,情形也不例外。公司是他們身外的某一樣東西,因此公司也就成為一個有用的替身,能容納個人所不喜歡的感覺。
在他們的心目中,公司是一間客房或化身。他不敢為自己能力要求過高的代價,然而借公司名義他就能說得出口。討厭推托金錢問題的人可以說“公司永遠不會付的”,這和“我永遠不付”可謂大同小異了。
假如要付一大筆款項,這種人認為由公司付款就好受多了,事實上,有時候他們自己就是公司的主人。他們可以簽出幾十萬元的公司支票,但是絕不掏自己的口袋付一張餐館的賬單。有些富人老板身上一文錢都不帶,常常向公司員工借錢,要他們記在公司的賬上。
餐廳老板阿爾·瓦羅說:“大家忍痛付出他的用餐費,然而卻是簽賬單,叫人到公司收賬,有時候其實是單人組成的公司,但是就算如此,公司付賬也還是不一樣,當然免稅也有關係,不過不足以解釋一切。”
無論是付錢還是收錢,其中的各種焦慮和擔憂都可以藉公司來緩和,個人並沒有完全卷進去。
公司變成私人所歡迎的模擬品。躲在公司後麵,他覺得比較安全。和錢有關的危險、羞恥情緒都轉給公司了。勝利是很危險的,因為怕失敗者的報複。如果勝利歸於公司,挫折和災禍也歸於公司了。就這樣,金錢排除了個人的色彩。
個人的金錢動機可以完全掩藏在公司這個替代品之下。一位英國大工業家的話可以證明這一點。雖然他靠自己的努力組成了現在巨大的聯合企業(接收的企業超過900萬鎊),而且對效率顯出殘忍的忠心,他公開表示:“我並不很想積聚個人的財產,我並沒有打算這麼做(雖然已經辦到了)。我寧願自己寫出《聖馬修的熱情》,也不願成為現在的自己,擁有我已獲得的一切。基於性格,我寧可大家不知道我的名字。”
他是一個特殊的人物,感染到賺錢的某一種道德狂熱。他的辦公室是他控製20萬人的組織基地,他整理得有條不紊,桌麵很幹淨。他的態度從容不迫,隻有一個中年的秘書隨時聽候他的差遣。絕對沒有什麼“氣氛”,也根本看不見大的戲劇性表現。他說大部分都是例行公事,主要就是坐在辦公桌前看報告,他必須大量吸收情報,才能做出決策。
談到他自己和他的成就,往往謙虛到自貶身價的地步。在特殊機會出現的特殊情況下,人總不致於完全不利用其中的優勢吧。隻有談到這個話題時,他才透露出一種金錢的熱忱:
“事業是活的機體,它可以永遠地繼續下去。任何人都知道事業會比個人壽命更長,它有自己的生命,它必須被看成分離的東西。事業不應該被當做某人性格的延伸,更不是自我的延伸。”
“商業活動的目標是迎合大家的需要、匱乏和願望。我的工作就是滿足那些需要、匱乏和願望,而且是以大於生產成本的價格供給顧客。從這一觀點來看,利潤正可以量度出我的活動有多少創造性。”
“創造財富就是以高於服務成本的價格去滿足接受服務的人。”
從這些金錢成功者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到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工作的熱忱。這是參與金錢遊戲的基礎。任何人缺少了工作的熱忱,身體裏就缺少了成功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