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躬耕南陽隱隆中1(1 / 3)

第一章 躬耕南陽隱隆中1

一個天生就有出將入相氣質的男子,一個對什麼都遊刃有餘的男子,在一個天命所歸的契機中,從此為誰辛苦為誰忙,一杯濁酒,江月年年,此後便鳳翔千仞,任誰也無法留住的一腔熱血,是完成霸業還是成就理想,自有後人評說。

一、當名人之前

從個人檔案開始

姓名:諸葛亮

小名:孔明

外號:臥龍

性別:男

民族:漢

生卒:公元181年4月14日~公元234年8月28日

家庭出身:幹部成分

代表作品:《出師表》

最喜愛的歌曲:《梁甫吟》

主要社會關係:

父親:諸葛珪,國家官員

母親:章氏,家庭婦女

妻子:黃月英(特點:奇醜)

職業:國家公務員

人生信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主要人生經曆:181年~207年種地務農

207年~221年當軍師

221年~234年當丞相

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一切事情都從那天開始了。琅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郡丞諸葛珪的妻子章氏產下了一個男嬰。不說大家也知道了,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千古名相諸葛亮。

但凡是曆史名人出生,一定會在史書上留下一些諸如放光、打雷閃電之類的怪異現象的記載,但諸葛亮是個例外。他出生那天風輕雲淡,風和日麗,天氣之好,絕對是外出郊遊的首選。

可是當時諸葛珪的心情並不輕鬆,看著懷裏不知人事的兒子,他隻能沉沉地歎一口氣。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父親,除了要為子女提供穩定的生活之外,教育也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諸葛珪作為一個吃國家財政的政府官員,雖然吃穿不愁,家裏還小有積蓄,但此刻他十分清醒地認識到這個給他發工資、發福利、養活他一家老小的政府即將垮台,這時的中國正處在兩黨輪流執政的時代(外戚黨和宦官黨)。兩個黨派你爭我奪,在中央進行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權力拉鋸比賽,但是不論是誰執政,老百姓的日子是過得一天不如一天了(諸葛亮未來的老板劉備正在從事手工業編草鞋工作,曹操正在四處拉人造反)。

上頭搶大權,下麵爭小權,軍閥割據,盜匪猖獗,道德已經淪喪,隻有權力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人關心最底層那些芸芸眾生是否活得下去,也沒有人在乎。當權管事的人所在乎的隻是握在自己手裏的究竟是多大的權力,能帶一個團,還是一個連?

這樣一個時局當然不會是利於孩子健康發展的環境,但諸葛珪憂心歸憂心,小諸葛亮還是健碩地成長起來了。

在父母的關懷和親情的嗬護下,諸葛亮度過了幸福的童年時期。他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因為諸葛珪認為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尤其是在這個動蕩的年月裏,隻有多讀書才能提高素質,將來才不會犯作風錯誤。

而小諸葛亮也是個聽話的孩子,何況從小他就顯示出神童特質,讀書對他來講實在不是什麼難事。

這個時候,諸葛亮的夢想隻是好好地活下去,將來和他的父親一樣做一名好官,娶一個像自己母親那樣賢惠的妻子,然後有自己的兒女,可以等他們長大同樣像父親教育他一樣教育自己的兒女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這就是諸葛亮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但是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殘酷的,諸葛亮9歲的時候,母親章氏病故,12歲那年,父親也因為疾病而永遠地離開了他。幼年喪親,這個打擊對小諸葛亮來說是巨大的,美滿的家庭一下子變得支離破碎,這在諸葛亮幼小的心靈上劃上了一道永遠也抹不去的傷痕。

安葬了父母,還得繼續活下去,興平元年(公元194年),14歲的諸葛亮和幾個弟妹被叔叔諸葛玄收養,大哥諸葛瑾則被送去江東的親戚家裏。

第二年,叔叔因為工作變動,擔任了豫章太守,諸葛亮又隨著搬去了豫章。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再次被命運拋棄,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

沒有家了,再也沒有可以停留的地方,諸葛亮一個人躲進角落裏痛哭,這是他唯一的宣泄方式,可是哭完了,他還要麵對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養活他的弟妹,他要承擔起一個男人應該承擔的責任,所以他隻能去投靠諸葛玄生前的朋友,荊州太守劉表。

在去荊州的路上,諸葛亮站在船頭,江水浩渺,望不到邊際,如同他今後的人生一樣,未知而又無望。他想如果上天真的這樣無情,那我們就來比比看,看看到底誰才是最後的勝利者。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將這紛亂的世界統一,讓所有家庭都不要再忍受分離,讓所有孩子都有一個可以棲息的屋簷。這一年,他17歲。

在這一年,諸葛亮和上天打下了一個賭,帶著親人離去的傷痛擔負起照顧弟妹的重擔,去了一個他完全陌生的地方。

老天爺是個很奇怪的老人家,他要交付一樣東西之前,不把你折騰得夠戧,他是不會罷休的。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來到荊州後,諸葛亮順利地見到了劉表,劉表對這位世侄也還算客氣,好吃好喝地招待著。諸葛亮想每天這麼白吃白喝實在不像話,就去找劉表商量看能不能給他找個工作,讓他先幹著。

雖然這時候諸葛亮才17歲,還是未成年人,但那時候又沒有勞動合同法規定不能聘用童工。何況在荊州,劉表說他是老二,誰敢爭自己是老大?他要想給諸葛亮個活兒幹,那不是一句話的事嗎?

但劉表實在不怎麼厚道,明明自己有這個能力,就是不肯讓諸葛亮沾一點光,每次諸葛亮問他工作的事,他就藏著掖著,說點諸如現在政府不景氣,不要著急、再等等之類的廢話。後來,諸葛亮也看出來了,這是個小心眼兒的主,隻能自己好,不樂意幫助別人。

諸葛亮分析得很對,其實這都是性格所致。

作為一個全國範圍內的知名人士,劉表開經立學,愛民養士,萬裏肅清,群民悅服,工作做得很到位。冷不丁地一接觸,也感覺像是個儒雅之士(主要是因為長相不錯),但是這人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目光短淺。

在劉表眼中,隻有名人,沒有賢人。諸葛亮現在這麼沒地位,他覺得這個小子鬧不出什麼名堂,而這個窮小子居然還每天把天下大事、今後走向掛在嘴邊,動不動就當著大夥的麵跟劉表談現在天下誰第一、誰能耐的事,這麼一個天生反骨的人留在身邊不是禍害嗎?既然這樣還聘用他幹什麼,不如讓他在這兒住幾天,找個借口打發了算了。

劉表是這樣想的,因為他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他隻要老婆孩子熱炕頭,每天有吃有喝,一家人其樂融融,偶爾還能貪汙點公款,建個別墅,買個新交通工具(轎子)就夠了,當時全國數一數二的大軍閥曹操與袁紹對峙於河北,兩個人都想把劉表拉到自己的陣營裏壯大聲勢,但是劉表奉行著安全第一、知足常樂的原則,保持中立。

這樣一個安於現狀又沒愛心的人怎麼能立足於亂世呢?遲早得被滅掉,跟著他混恐怕也是自取滅亡,他不要自己說不定還是件好事。諸葛亮想通後便卷卷鋪蓋,扛著行李,帶著弟妹離開了劉表家。但是天下雖大,何處才是容身之所呢?這又是一個難題。

對於此時拖家帶口、一窮二白的諸葛亮來說,不管他去哪兒都好像是無所謂的事情,反正是混日子嘛,人在哪裏,我們就混到哪裏,餓不死就行了。但人才總是從小就會露出苗頭的,諸葛亮在思考之後,毅然決然地選擇去了隆中(今襄陽縣西20裏)。

隆中是沾帶龍氣的地方,當年漢光武帝劉秀就是從這裏崛起的,所以當時也有很多失業人士跑到這裏,希望沾沾龍氣,能出去找個順手的工作幹幹。當然,諸葛亮倒不是因為這個才落戶隆中的,當時隆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麵的發展居全國領先地位,有很多名人在這片土地上誕生和成才,而且中原大亂,很多青年才俊都避亂在這裏,那些都是些有識之士,非常有才學。這樣的環境對於諸葛亮今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

所以啥也不說了,就住這兒了。

同樣是男人,同樣是長相不錯的男人,差距就出來了,劉表守著荊州,在他的大宅子裏混吃等死,最後被曹操嚇得吐血掛掉,而諸葛亮在隆中沉潛10年,在簡陋的茅草屋裏粗衣淡飯,終於迎來劉備的賞識和重用,從此揚名於世,成就一代偉業,真是:“自來宇宙垂名布衣有幾人,能使山川生色陋室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