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了卻君王天下事1
誰能真正洞悉你內心的空曠,當你氣定神閑地矗立在風口,站在山巔之上時,腳下掀起的是多大狂瀾,在旁人的讚歎和扼腕聲中,誰又能明白你的一生都試圖在穿越茫茫夜色,期盼看到黎明的曙光,裂帛江天的琴聲在訴說著一種空空如也的抱負。
當奶爸的日子
丞相更可靠
正所謂辛辛苦苦一輩子,一朝回到舊社會,為了崇高理想,遠大目標,用了畢生的心血去經營,卻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損失嚴重。
有時候,天堂和地獄之間,隻有一步之遙。
這突如其來的失敗讓劉備很難承受,所以他病倒了,選擇用死亡來逃避命運對他的嘲弄。活了一輩子,奮鬥了一輩子,眼看著就光宗耀祖了,可是一夜之間,老天似乎又將這一丁點的幸運收回去了。
無產階級混到了大地主級別,可是還沒來得及顯擺幾天呢,很快就又被擊垮了,真是痛苦啊。
可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還有就是,明明難以承受,偏偏要繼續承受下去,諸葛亮就選擇了這樣痛苦的人生。
蜀建興元年(公元223年),白帝城,劉備最後一次和諸葛亮交談,二人開誠布公,好像回到了16年前初次相識的時候。
十幾年的光陰過去,早已是物是人非,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劉備才真正認識到眼前這個人的價值,這才是真正能振興一個國家的人,他有著自己所不具備的遠見和卓識,他有著對這個世界更為清醒的認識,他能永遠站在絕對的高度上看未來的事情會如何發展,這是一個輔佐君王的最佳人選啊,不過自己已經不能和他一同完成這個理想了,那就讓後代來繼續努力吧。
回顧自己充滿失敗的人生,劉備對諸葛亮說出了發自心底的囑托:“現在到了這個地步,我也不再說什麼了,隻希望丞相能答應我一件事情。
“蜀國今後就要靠你了,希望你率領眾位大臣,好好輔佐劉禪,但願他能不負眾望,完成我未竟的事業。
“尚書李嚴是個難得的人才,有他在旁邊幫著你,一定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看見諸葛亮點頭,劉備欣慰地笑了。最後又補充說了一句肺腑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該說的說了,該交代的交代了,什麼擔憂和不放心的事情都告訴了諸葛亮,這個世界終於要徹底清淨了。
經曆了無數艱辛的曆練,終於看到了清晨的曙光,可惜隻是曙光而已,諸葛亮看著眼前這個撐不到天亮的人,心情難以言表。
從隆中毅然追隨你,十幾年的風雨沉浮,原來我們最終還是無法一起走到終點。那個當初被我們暢想了無數次的光輝未來,你最終還是無法看到。放心,我會照顧好你的兒子、你留下來的國家,他還太小,還需要人幫助,我不幫這個忙,又該是誰呢?
在鬥爭激烈的當前,我更不能離開,這個國家和你的兒子,都是我的希望,但願日後在我垂垂老矣的時候,我能看到一個太平盛世,那時,我一定會笑著去見你,告訴你我們的理想終於實現了。
背負著使命繼續走下去吧,諸葛亮,真正的考驗才剛剛拉開序幕,在這個世上,聰明人總是要付出更多。
劉備慢慢閉上眼睛,其實他不想死,他隻是很累。諸葛亮鄭重地給他叩了幾個響頭,這是真的悲痛和敬重,他們曾經因為惺惺相惜而走到一起,成為革命戰友,雖然期間出現過分歧,但是作為第一任老板,你的位置是無法抹殺的。
終於,最後的告別時刻到來了,劉備在當天、在白帝城永安宮去世。
把皇帝不當幹部
現在隻要小孩子不用功讀書,或者考試成績很差,家長就會很生氣地說他:“你真是個扶不起的阿鬥。”這裏的阿鬥就是指劉備的兒子劉禪,諸葛亮的下一任領導。
這位當反麵教材當了上千年的劉阿鬥並不冤枉,單從他做人的態度來講,就實在是太差勁了。
劉備這輩子忙事業,事業失敗,養兒子,兒子也同樣失敗,阿鬥也算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卻是一點沒受到烈火的淬煉,人長得不精神也就算了,做事情還拖拖拉拉的,一點也不幹練,怎麼看怎麼不像個當皇帝的樣子。
但不管怎麼說,崗位還是要有人繼承的,於是,在劉備死後一個月,劉禪老兄正在宮裏玩耍,忽然被人告知別玩了,要工作了,接著就被推上皇位,成了蜀國第二任領導人。
劉禪先生並不十分清楚這個職位的真正意義,在他看來,不過是加了一個名譽頭銜而已,該怎麼活還繼續怎麼活,沒有什麼變化。
你錯了,劉禪小同誌,地位不一樣,活法也就不一樣了,何況還有一個鎮國之寶諸葛亮先生在旁邊鞭策著你,想不幹活,門都沒有。
諸葛亮管這位小皇帝像管兒子一樣,每次劉禪偷懶怠工的時候,他就拿出劉備寫的詔書念給他聽:“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備這話的意思就是讓諸葛亮給劉禪當幹爹了。
劉禪很苦悶,平白無故多冒出個爹來,還管東管西的,每次劉禪犯點小錯誤,諸葛亮就拿出劉備的遺詔,引經據典地告訴劉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意思是你爹反正是這麼說的,我就是負責轉告,聽不聽話由你。不過諸葛亮這招還是很管用的,畢竟先皇的遺詔威力無窮,劉禪還是比較忌憚的。
16歲的劉禪畢竟太嫩了點,想跟諸葛亮鬥,差的不是十萬八千裏那麼遠,但是諸葛亮也有他自己的煩惱,劉備一蹬腿走了,留下這麼一個爛攤子和一個不成器的兒子給他,煩心事太多了。
劉禪繼位時,封了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越接近權力的中心,所擔負的責任就越大。諸葛亮現在不管大事小事都親自處理,成天趴在辦公桌上忙得昏天黑地,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幾瓣來用。
就這樣,諸葛亮還忘不了擠出時間來教育劉禪,忙裏偷閑地關心他的身心是否健康成長,可惜劉禪並不領情,在他看來誰不讓他玩,誰就不是好人。這就是劉禪簡單的處事邏輯理念。
看到新老板這麼不長進,諸葛亮雖然殫精竭慮,但也是無能為力,腦子是人家的,總不能硬掰開,把自己的智慧和責任心塞進去吧。
恨鐵不成鋼的諸葛亮沒有滿足於自己的成功,他認為隻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將劉禪拉回正道,使其成為蜀國的賢明君主。抱著這樣的美好願望,諸葛亮一次一次地對劉禪進行教育,榆木都要開花了,可是劉禪的腦袋一點都不開竅,硬是守著諸葛亮這麼一個智慧大寶庫,一丁點靈氣都沒沾到。
悲哀啊,悲哀,原來死亡從來都不是最狠毒的懲罰,最讓人難過的是明知道這是一個傻子,可是你還得把他當做美好的希望來期盼。有時候劉禪實在不開竅,諸葛亮也會因為太生氣而罵他兩句,反正你爹說了事之如父,你還敢翻臉不成。
劉禪很想翻臉,但這個老頭子畢竟是老爹留下來的頭號人物,是不能得罪的。所以他表麵上表示服從,內心還是充滿了抗拒之意。
偶爾拿出我是皇帝的架勢來說事,但諸葛亮先生告訴他,你爹說了,讓我對你全權負責,你敢不聽你爹的話?劉禪不敢,所以濤聲依舊。
君臣兩個人互相說著不得已的話,底下卻是明槍暗箭,誰都想把誰拿下。
當李嚴遇上諸葛亮
到這裏,可能很多人要問了,為什麼都隻是諸葛亮一個人在忙活呢?劉備臨死前不是說讓諸葛亮率領眾大臣一起輔佐的嗎?眾大臣都跑哪兒去了,現在在幹什麼呢?
首先來說被封為輔政大臣的李嚴,李嚴字正方,南陽人,曾效力劉表,後投降劉璋,在劉備攻打益州時,又投誠劉備,從此人輪番的從政曆程就可以看出這個人心眼活,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
劉備要李嚴與諸葛亮平起平坐的目的,諸葛亮太明白了,這是一個權力製衡的因素。作為劉璋的老部下,李嚴代表的是益州軍事勢力,諸葛亮代表的則是劉備軍事勢力,攻入益州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這種主導地位是劉備成為蜀漢政權的一把手而作為基礎的,現在劉備死了,這一基礎也就隨之消失了。
為了避免益州舊勢力和自己的老部下發生衝突,引起糾紛,劉備選擇了這樣一個方法來平衡內部的權力關係,他實在是用心良苦。可惜他沒能看清李嚴,也對諸葛亮認識不夠徹底。
老皇帝死了,小皇帝還不夠分量,自己作為重臣,權力自然是要分擔一些的。李嚴會這樣認為是沒有錯的,但錯的是他麵前擋了一個他無法越過的人,諸葛亮是不會允許他將中央權力分走的。
尤其是李嚴和諸葛亮在政治主張的意見總是大相徑庭,諸葛亮說該屯兵,李嚴非得要出兵,諸葛亮說要務農,李嚴非得說要經商,有這麼一個人在身邊囉唆,實在是煩得很。
所以諸葛亮當機立斷,將李嚴分去了永安還江州,當了一個有名無實的輔政大臣,自己在中央把兩個人的活全扛自己肩膀上了。
李嚴是個不忠心的人(最主要還很囉唆),諸葛亮認為擁有這種品質的李嚴不能勝任輔佐的重任,曆史上也有人認為是諸葛亮權欲熏心,想獨攬大權,所以趕走李嚴,其實仔細想想,如果為了權力,諸葛亮完全沒有必要用這種小伎倆,因為李嚴的智商絕對比不過諸葛亮。
諸葛亮這麼做應該隻是因為李嚴所代表的益州勢力強過了劉備老部下的勢力,如果不加以剪除,恐怕益州遲早得還回去,自己還得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的考慮是對的,被分流了的李嚴為了表示他的不滿,承包了一項巨大的工程,當起了挖山工。他希望能挖穿大山,給自己製造一個天然的軍事屏障,挖出一座城池來用,然後和諸葛亮分庭抗爭,最後再比個上下高低。可惜再好的願望遇到諸葛亮,也是美夢一場,小子,還想跟我玩心眼,我捧得起你,自然也踩得扁你。工程進行到一半時,李嚴被諸葛亮召回了成都,軟禁起來。
不過李嚴同誌不要灰心,你的任務還沒有完結,曆史還需要你再發光燦爛一把,所以養好精神等待那個時刻的到來吧。
李嚴挖山築城的工程雖然擱淺了,但客觀上奠定了半島的中心地位,對今天的城市發展還是有很大幫助的,他間接地為我們後人作出了貢獻。
至於其他人,那諸葛亮就更不放心了,有能力的有異心,沒異心的沒能力,會打仗的是文盲,會書寫的沒謀略。總之,領導工作很難做,求人不如靠自己,諸葛亮決定豁出去了,不就是搞政治嗎,拚了。
在諸葛武侯的勤勉工作下,蜀國開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景象,他的努力沒有白費,這個一直危機四伏的國家終於在曆史的軌道上不斷散發出了光輝,諸葛亮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雖然短暫,但是奪目,這也足夠了。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吃了悶虧的南蠻首領
公正來講,諸葛亮是一個很有能力,也非常有追求的聰明人,在他的指揮下,蜀國屯田養兵,近兩年中,魏吳兩國都沒來騷擾過蜀國,而且吳國還跟蜀國再次結盟,成了友邦。